張希梅
摘 要: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但目前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法治思維狀況都存在一些問題,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強頂層設計、構筑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強化課堂教學、優化校園法治文化環境等,來著力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思維;法治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215-03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
研究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方式,首先要弄清法治思維的內涵。對此,學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法治思維即法律思維,指從事法治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特別是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法律所體現的正義標準,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1]。強調主體的特殊性,是“法律人”的特定思維方式。也有學者聯系法律思維來解釋法治思維,提出法治思維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是一種社會思維,是一種國家治理的理念、視角和思路。認為法律思維強調法律職業的具體法律方法,側重的是法律方法論對職業思維的影響。法治思維與法學方法論意義上的“法律思維”的內涵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也有不同[2]。2015年修訂版教材將法治思維解釋為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3]。理解法治思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法治思維的主體應該是普通主體,不限于“法律人”,應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普通群眾在內的所有人;二是法治思維不同于法律思維。法律思維相對于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等,是法律職業者的具體法律方法,強調法律、法理、證據、程序在思維中的重要意義,而法治思維相對于“人治”思維而言的,比法律思維更寬泛,不僅強調重法律、重程序,還要關注到法律與權力、權利的關系,考慮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三是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需要經過培養才能形成。
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就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法律至上、權利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正當程序等觀念,當自己的理想目標、行為方式、思想感情、利益關系和權利訴求等與法律的價值、規則或要求發生沖突時,能夠習慣性地把法律放在第一位,首先考慮法律的規定和要求,做出符合法律的選擇,按法律的指引實施自己的行為。
二、為什么要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既是社會發展尤其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外在需要,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外在需要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無論是法治政府還是法治社會建設,都離不開具有合格法律素質的人。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機關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主要來源,他們的法律素質將決定法治政府的建設速度,其余的大學生走向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畢業大學生所占社會比例越來越大,他們法律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核心即培養其形成法治思維方式,法治國家是否建成最終是看政府決策者和廣大公民是否普遍接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因為,思維方式決定行為選擇,法治思維既是法律知識的內化,又是法律行為選擇的指導,是外化為法律行為的動因,離開法法治思維方式的養成,就會出現知行的脫節,很難做到依法行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就無從談起。十八大指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法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因此,為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促進其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養成。
(二)大學生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內在需要
在一個法治社會中,法律素質毫無疑問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必備的、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也就是說大學生要想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學習法律知識,接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方式,依法辦事。而從目前對大學生的走訪調查及對其涉法行為的觀察來看,存在著嚴重的法治思維方面的缺失。
一是法律知識儲備不足。法律知識是形成法治思維的基礎,但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總體來看不太理想。大一新生通過以往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積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形成了日常生活必須的規則意識,但過于簡單、零散、碎片化。大二、大三的學生經過相對系統的法治教育,情況有所好轉,但由于課時所限、一些大學生對法律不感興趣、對于要求課外閱讀書目等任務完成質量不高等原因,學生還是沒有掌握與大學生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必要法律知識,知識儲備量不足,有的同學遇到法律問題時甚至不能依法做出正確判斷。
二是用法能力不強。從大學生的法律行為來看,大學生的用法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對于權利行使、權利維護、權利救濟等的途徑、程序了解不夠。如:認為某些法規制度不合理、判決處罰不公正,卻不知道如何通過合法途徑提出意見或建議,有些同學私下里發牢騷,甚至在網上謾罵攻擊;當權利受到公權力侵害時,往往懼怕忍讓屈服,有的采取過激行為報復社會,等等。
三是法治理念淡薄、信念不堅定。一些大學生盡管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并沒有真正地認同和接受,不相信法律,改變不了“權大于法”的舊觀念,遇事總是希望通過“拉關系”“找熟人”“請客送禮”的方式解決。有些大學生法治觀念搖擺不定,課堂上接受的法治理念往往回到現實生活中就發生動搖,需要經過長期的培育和鍛煉才能形成穩定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
(三)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具有可行性
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相對于已進入社會的成年人來說可行性更大。大學生從年齡上來說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從社會閱歷上來看,大學生還沒有完全進入社會,受社會浸染較少,還沒接受社會上的一些潛規則、不良風氣,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好比是在一頁白紙上做畫,這顯然要比在涂有顏色的畫布上容易的多。另外,大學生沒有生活、工作的壓力,受社會力量的鉗制較少。種種客觀現實表明,這一時期是培養一種新思維方式的理想時期。
三、高校在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課時有限,導致學生法律專業知識缺乏。目前,高校非法律專業學生接受法律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及相關選修課,由于高校法制教育被歸類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法律知識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所占比例很小,僅有3章的內容,占教學內容的1/3。因章節和課時有限,只能高度概括地介紹我國法律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和各部門法的基本原則和立法精神,導致學生法律知識積累太少。
2.法治思維養成教育缺失。法治思維養成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基礎上的法治思維方式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解釋和理論傳授。一些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恰恰是忽視了這一必備的實踐環節,將素質培養簡化為傳授知識,導致學生知行脫節,對法治思維的理解僅停留在知識層面。
3.法治思維養成教育缺乏長期性。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兩次課就能完成的,法治思維養成需要長期的熏陶和實踐才能潛移默化地逐步形成。目前多數高校的法治思維教育都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及相關選修課來完成的,時間短、課時少,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基本是不可能的。
4.沒有形成合力,缺乏系統性。目前高校的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多是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主渠道來進行,學校、團委、學生處等相關部門雖然也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但多是各司其職,教育內容零散分散,沒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佳。
5.校園法治文化環境不理想。環境在思維方式養成中處于重要地位,它的影響力有時會超過課堂教學。好的校園法治環境會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壞的校園法治環境會消解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產生質疑和不屑。而目前一些學校還存在法律制度不規范、制度執行不嚴格公正、不當處理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濟等一系列問題,如獎學金的分配暗箱操作、轉系或進學生會需要找關系、對學生的處罰主觀隨意等等,這樣的法治環境嚴重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接受和信任,影響法治思維的形成。
四、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路徑
培養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需要在加強頂層設計、進行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強化課堂教學,努力優化校園法治環境,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切身體會潛移默化地轉變思維方式。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筑高校法治教育體系
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法治教育,從總體上加強統籌規劃,構建一個由校領導負責,以課堂教育為主體,學生工作處、團委、社團、后勤服務等部門密切配合的全方位法治教育體系,打破以往各自為戰、教育內容或重復或缺乏銜接配合的局面,部門之間形成合力,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二)強化課堂教學,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在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過程中,課堂教學還是應該起主導作用的。為更好發揮這一主渠道作用,需大力加強課堂教學建設。
1.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一般說來,知識越豐富,主體所具備的概念體系越復雜和完善,相應地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思維方式也就越復雜和完整,任何思維方式都必須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其出發點和基本要素。”[4]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離不開必要的法律及法理知識體系。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法律知識掌握程度不容樂觀,大一新生尤其是理科生的法律知識儲備很有限,亟需補上這一課,這就要求大學期間,除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必修課之外,還應該開設大量法律專業選修課,讓學生有機會接受更豐富、更系統的法律知識。除此之外,學校應通過法律知識競賽、講座等形式,利用入學教育、就業規劃指導、黨團活動等機會,貫穿大學4年,不失時機地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大學生自身也應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主動觀看法治節目、學習法律知識。讓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打好知識基礎。
2.促進知識向觀念轉化,培育形成法治思維。法律知識是法治思維形成的前提,而法治理念則是法治思維形成的基礎。法治思維依據的不僅僅是法律條文,更重要是法治理念。由知識向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化是法治思維形成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不是自發完成的,需要系統的教育和引導。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法理的闡釋,講清法治與人治的區別,講清法律、權力、權利的關系,讓學生明白法治思維就是要做到法律至上、權利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程序正當。而要讓大學生真正理解、認同和接受這些理念,并習慣性地以此做為法律行為選擇的指導,必須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借助案例教學、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真切的體驗和感悟中接受新觀念。參與法律實踐是大學生法治思維形成的關鍵。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生動的法治建設實踐活動,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大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參與各種法律活動,經常地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形成法治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參與立法討論、參與學校規章制度建設、監督國家工作人員及學校領導依法行使職權、旁聽審判、討論分析熱點案件等等,鍛煉法治思維。
(三)優化校園法治文化環境
環境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法治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養成具有重要影響。法治文化環境可以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類,宏觀上來看,指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大環境,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微觀上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環境,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依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加工、創設和重組,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思想行為發生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小環境,如學校、企業、社區、家庭等[5]。由于環境對人的巨大塑造作用,使得創設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而小環境具有可控性和有序性等特點,針對大學生法治思維養成這一教育內容來說,營造一個健康優化的校園法治環境就顯得尤為關鍵。
1.高校要大力加強和貫徹實施依法治校。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這是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高校領導必須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治校理政的意識和能力,做到依法行使權力,不越權、不濫用職權,培育積極主動地接受制約和監督的思維方式。學校管理中,加快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體制機制,實行民主管理,依法處理學校一切事務。首先,依法制定并嚴格貫徹實施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在此過程中,鼓勵大學生參與學校規章制度的創建,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賦予和切實保障大學生的參與權和知情權。這些規章制度與相關法律法規一起將成為學校治理和運行的依據,學校領導和各級管理人員及學生都必須嚴格遵照執行,這就意味著學校管理方的權力也是受這些法律制度限制和約束的。學校切忌利用自身的權力優勢,在學生違紀處理、獎學金發放、學籍管理等學生管理過程中漠視規章制度,暗箱操作,侵犯學生權利。嚴格貫徹實施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管理中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法律制度的權威,認識到權力的有限,看到法律制度對權利的有效保護,不知不覺中認同法律至上、權利制約,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法治思維。其次,在法律制度實施過程中做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意味著違反程序規定的行為和主張,即使符合實體法的規定,也同樣被否定。”[6]注重程序公正,是為讓主體感受法律的價值。程序公正了,主體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價值,才能從內心接受,才能以法律為行為導向。所以,高校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的方式、步驟、時限等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規定。如,是否在規定時限內做出處理,是否在調查取證時注意回避,是否事先告知規則的內容,等等。只有做到這一切,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才能認同和接受。最后,加強學校對學生的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有效途徑。當學生受到校內外非法侵害,尤其是公權利的侵害時,學生會感到很無助、很脆弱,這時如果能及時得到學校相關法律部門的法律援助,就能夠讓大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溫暖,堅定其法治信念,有利于其法治思維方式的形成。
2.大力加強與依法治校相適應的法治文化建設和宣傳。高校不僅要在實踐中做到依法治校,而且要利用學校法學教育和研究的優勢,加強法治文化營造和宣傳工作,充分利用校內廣播、校報、校內電子屏、網絡等載體,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法治宣傳和討論,大力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形成校園內從上到下人人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局面,促使學生增長法律知識,引導和培育學生的法治理念,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培養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
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還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尤其是社會的法治環境的凈化。高校法治教育也必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這樣才能為法治國家建設培養出更多具有法治思維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建森.法律思維與現代政府管理[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03).
〔2〕蔣傳光.法律思維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J].東方法學,2012,(05).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8.
〔4〕陳中立,等.思維方式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35.
〔5〕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4.
〔6〕陳大文,孔鵬皓.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1).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