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孫英,王櫻華,孟擁軍
(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800)
?
綜合干預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影響分析
華孫英,王櫻華,孟擁軍
(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800)
目的 通過對某院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AUD)、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和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的對比分析,提高醫院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水平。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法,以2012年4~7月為干預前階段,2013年4~7月為第一輪干預,2014年4~7月為第二輪干預,計算各個階段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抗菌藥物使用率和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結果 某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干預前后分別為58.02、51.03和42.82,經過兩輪干預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顯著下降(P<0.05),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率顯著下降(P<0.05)。干預前后頭孢菌素都是主要抗菌藥物品種,排名第1位干預前為頭孢西丁干預后為頭孢呋辛。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干預前后分別為6.93、5.08和4.14。結論 通過綜合干預管理,有效降低了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和使用率,使用強度基本達到衛計委要求,有效促進了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干預措施仍需進一步加強并成為常態化管理。
干預;抗菌藥物使用強度
2011年4月衛生部發布的《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中,首次提到了用于反映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廣度、頻率和量的指標,即抗菌藥物使用強度(AUD)。衛生部明確要求醫療機構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控制在40 DDD以下,而當時某院的實際AUD值遠遠高于規定的數值,為此醫院采取各項措施,通過行政和業務雙管齊下的管理機制和措施,循序漸進、持續改進,不斷促進臨床規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降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現將某院綜合干預管理下的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情況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從醫院信息系統數據庫(HIS)中采集2012年4~7月、2013年4~7月和2014年 4~7月各科別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數據及同期住院天數等信息。
抗菌藥物納入統計的標準按衛生部第84號令《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規定的范圍設定,即不包括治療結核病、寄生蟲病和各種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其他外用抗菌藥制劑如滴眼液、軟膏劑等亦不列入研究范圍。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以2012年4~7月為干預前階段,2013年4~7月為第一輪干預,2014年4~7月為第二輪干預,計算各個階段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和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咕幬锸褂脧姸鹊挠嬎愀鶕蛾P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的要求計算,即AUD=抗菌藥物總消耗數量(累計DDDs)×100/(同期出院人數×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數 ),DDDs=某藥的總用量/該藥的DDD值。各抗菌藥的DDD值參考衛生部抗菌藥物監測網藥品字典。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分析,多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的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組之間兩兩比較采用P值修正的方法,即P<0.05/k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文中P<0.05/k=0.05/3=0.016 7。
1.4 干預措施
1.4.1 第一輪干預 落實抗菌藥物應用管理各項制度和文件精神。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及《2012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為標準,制定醫院35種抗菌藥物采購和供應目錄,與臨床科室簽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責任狀,結合科室病人疾病譜,用藥品種等因素,與科主任共同商討制定本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考核指標。加強抗菌藥物專項點評工作,藥劑科臨床藥師專人負責本項工作,每月定期提交醫務部,醫務部根據點評中存在的抗菌藥物使用問題,及時跟進干預,與相關科室溝通聯系,落實各項整改措施。制定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流程,規定填寫《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申請單》,需經過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專家組成員會診,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醫囑后方可使用。
1.4.2 第二輪干預 經過第一輪干預雖然AUD和抗菌藥物使用率有明顯降低,但是AUD與衛計委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故在第一輪干預的基礎上持續改進進行第二輪干預。第二階段干預強調計算機系統控制醫生抗菌藥物分級使用權限措施,控制Ⅰ類切口手術使用的抗菌藥物品種,改進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流程,系統控制和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專家會診相結合,有效的對全院抗菌藥物進行管理。除了系統控制外,根據第一輪干預的結果調整各科室抗菌藥物控制指標,使得指標更為合理,提高科主任及醫師的積極性。針對抗菌藥物用量大、使用強度高的科室,醫務部組織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專家組成員對感染病例進行專業分析,提出治療上的改進建議和降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措施。質控部做好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數據分析和各項培訓工作。
2.1 干預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表1中,抗菌藥物使用率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4.95,P<0.001);經P值修正法兩兩比較,抗菌藥物使用率在第二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第二輪干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

表1 干預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2 干預前后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 表2中,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0,P<0.001);經P值修正法兩兩比較,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在第二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第二輪干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

表2 干預前后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情況
2.3 干預前后手術科室及非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表3中,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50,P<0.001);經P值修正法兩兩比較,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在第二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第二輪干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非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93,P<0.001;經P值修正法兩兩比較,非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在第二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第三輪干預和第二輪干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 7)。

表3 干預前后手術科室及非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表4 干預前后使用強度排序前10的抗菌藥物
2.4 干預前后使用強度排序前10的抗菌藥物 由表4可見,干預前后使用強度排序前10的抗菌藥物除藥品排序有所變化外,品種基本沒有變化,以頭孢菌素類居多數。使用強度在兩輪干預后除注射用頭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有所上升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干預前使用強度排名第1的頭孢西丁,使用強度下降了29.35%,干預后排名第1的頭孢呋辛使用強度上升了104.13%。
2.5 干預前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由表5可見,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在干預后有所下降。

表5 干預前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是目前監測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可以準確的反映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可進行各種水平的比較[1]。某院干預前、第一輪干預和第二輪干預三個階段出院人數基本持平,平均住院天數呈下降趨勢。經過第一輪綜合措施干預后,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較干預前明顯下降,但是仍高于衛生部控制標準;針對第一輪發現的問題,持續改進進行第二輪干預,通過計算機系統控制權限、專家指導等綜合措施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基本接近衛計委的要求,有效的提高了抗菌藥物使用水平。
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經過兩輪干預降到23.24%,已達到衛計委30%的控制標準,I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管理必需常態化保持現有的水平[2]。
手術科室和非手術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經過第一輪干預都呈下降趨勢。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經第一輪干預后有顯著性差異,與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降低有關,非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率在干第一輪預前后無顯著變化,針對這一情況,醫務部組織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專家組成員對抗菌藥物矛盾突出科室進行現場分析,提出針對性建議,經過第二輪干預,使用強度和使用率明顯下降。
干預前后排名前10的抗菌藥物品種基本沒有變化,頭孢菌素類占大多數。干預后排名第1的為注射用頭孢呋辛,且構成比明顯增加。頭孢呋辛是二代頭孢菌素按非限制使用級管理,干預前排名第1的頭孢西丁屬于頭霉素類按照限制使用級管理,排名變化與嚴格的計算機控制抗菌藥物醫生使用權限有關,同時也與控制I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品種有關。
某院為二級甲等醫院,因地處上海郊區,內科系統收治患者比例高,高齡患者多,合并癥多,部分患者入院前長期居住在養老院等衛生保健機構,耐藥菌等重癥感染可能性大。通過分析確實存在特殊級抗菌藥物適應癥掌握不適宜、用法用量不合理等問題。對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管理,一方面嚴格計算機權限控制,一方面經過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專家組成員會診,從流程管控和專業支持兩個方面提高重癥感染的診治水平。經過干預特殊級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明顯下降,臨床使用更為合理[3]。
在干預前,醫院已經制定了抗菌藥物分級管理、處方管理等制度,但是缺乏針對性的計算機控制手段和制度落實的獎懲機制,無法達到衛生部的要求。經過細化考核指標、加強處方點評、制定相應流程等第一輪干預,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仍然高于衛生部控制標準。于是在第一輪干預的基礎上,通過對抗菌藥物權限進行嚴格的計算機系統控制、對重點科室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建議等措施,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基本接近衛計委要求,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和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達到衛計委要求。說明采取綜合管理措施,不斷的持續改進,在實踐中抗菌藥物使用進入常態化管理,使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成為醫務工作者的自覺行為,提高了醫療質量和用藥安全。
[1] 周慧,王長連,陳惠蘭.系統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對比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2,32(17):1399-1401.
[2] 倪政彪,蔡華晶.醫院外科I類切口預防用抗菌藥物情況分析[J].中國醫藥,2013,8(5):682-683.
[3] 刁麗,王淑梅,孫慧芬.干預前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10):891-893.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use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HUA Sunying,WANG Yinghua,MENG Yongjun
(JiadingCentralHospital,Shanghai201800,China)
Objective To promote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by analyzing 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AUD)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Methods It were retrospectively measured that AUD、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of three period of from April to July in 2012,2013 and 2014.Results In three periods,AUD were 58.02,51.03 and 42.82,and AUD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special use were 6.93,5.08 and 4.14.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rate of antibiotics use decreased remarkably(P<0.01)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and rate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type Ⅰ incision surgery were decreased remarkably(P<0.05).After interventions,No.1 antibiotic was cefoxitin.Conclusion Trough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AUD and rate of antibiotics use were decreased,and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was promoted effectively.
Interventions;AUD
孟擁軍,男,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E-mail:myjun5520@163.com
10.3969/j.issn.1009-6469.2016.11.051
2016-06-13,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