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詩航
【摘 要】 隨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迅猛發展, 國內學者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但是,以往國內學者多從國家角度綜述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而默認地忽視了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企業的主體地位,以這樣的視角分類文獻難免造成一定程度的主體缺失。本文將企業對外的直接投資看成一個完整的企業戰略過程,試圖以企業的視角對該領域的文獻綜述及分析。
【關鍵詞】 直接投資 戰略選擇 投資效應 影響因素
一、戰略分析: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驅動因素
企業戰略管理過程的起點是戰略分析,它是對企業的戰略環境進行分析、評價,并預測這些環境未來發展的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可能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及影響方向。對于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戰略來說,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分析企業對外投資的驅動因素,即什么樣的環境導致企業做出對外直接投資的決策。理論上,對投資動機的研究始于1960年Hymer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的動機源于市場缺陷。隨后,1966年Vernon從動態角度,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直接投資理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Buckley,Casson,Rugman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學者,于1976年提出了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
二、戰略選擇: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選擇的因素
對外直接投資決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要素: 產業選擇、技術選擇、區位選擇、時機選擇和方式選擇。它們分別表示對外直接投資在何產業、在何國家、在何時、以什么方式發生。其它各種因素是通過影響這五個方面來影響企業對外投資的戰略選擇。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產業選擇、區位選擇和方式選擇,研究技術選擇和時機選擇的較少。
在方式選擇上,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一般分為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胡峰,余曉東(2003)利用模型對跨國并購和新設投資這兩種直接投資方式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比較,證明了當國內資產的戰略性價值足夠高時,跨國并購就一定會發生。李善民,李昶(2013)分析了影響FDI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后認為,東道國工程建設速度、經濟增長率、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影響FDI進入模式的選擇;東道國對FDI 投資的政策引導直接并顯著地影響FDI 進入模式的選擇。
三、戰略評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
預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是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會產生兩方面的效應,一是內部效應即對企業自身發展的影響,二是外部效應即對東道國和母國的影響。吳添祖,陳利華(2006)借鑒美國與日韓企業的發展經驗,認為通過跨國并購來獲取核心技術,是實現中國企業核心技術獲取和企業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對母國的影響是學者研究最多的領域,這方面的文獻可以分為:
(一)、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的影響;于超,戴翔(2006)在綜合比較FDI的替代效應和產出效應以及比較FDI 型企業就業增長狀況和非FDI 型企業就業增長狀況的基礎上證明了FDI對國內就業有積極的影響。葛和平(2011)考察了2003—2009年間中國25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發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與國內就業顯著正相關,同時,各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的影響不同。
(二)、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產業結構的影響;肖黎明(2009)認為FDI對母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制主要有三種, 即傳統產業的跨國轉移機制,逆向投資式的技術獲取機制與國際間的產業關聯互動機制。潘穎,劉輝煌(2010)根據1990—2007年的數據,運用協整理論、Granger 因果關系對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研究顯示:對外直接投資短期內不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而從長期來看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三)、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的影響;張瑩(2011)研究了OFDI 與母國技術進步之間的影響機制,將其歸納為海外研發反饋機制、跨國并購適用技術企業機制、收益反饋機制與對外直接投資的公共效應。
(四)、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影響;對外貿易包括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大多數學者都認為FDI有利于促進出口,但FDI對進口的影響,學者之間持有不同觀點。唐心智(2009)則運用回歸技術對1982—2006年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規模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能產生較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同時對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也具有改善作用。
(五)、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常建坤,李杏(2005)認為世界上主要投資國和對中國投資較多的國家的對外投資促進了其本國的經濟增長。與之不同的是,肖黎明(2009)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在總體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目前這一結果還不是很明顯。馮彩,蔡則祥(2012)則更具體地指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經濟增長效應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存在區域差異,東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大于全國和中部地區。
四、戰略實施與控制: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成敗的因素
企業對外投資戰略的成敗取決于戰略的實施效率和實施過程中對風險的控制。聶名華(2009)綜合分析了跨國企業面臨的傳統風險和非傳統風險。對具體風險的分析包括:Harri Ramcharran(2001) 研究了跨國公司在歐洲中東部(CEE)地區投資的制度風險和國別風險。James Agarwal(2007) 基于加拿大企業的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數據分析了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政治風險。王海軍(2012)基于東道國與母國兩個維度實證分析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政治風險,發現來自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對OFDI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本土的政治風險對于OFDI也有實質影響; 經濟增長、經濟開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對OFDI也有顯著作用。在具體行業投資風險的分析上:徐莉莉(2011)總結了中國食品企業跨國并購失敗的因素,建立了基于國家因素,行業因素,公司因素,交易因素的評價模型。另外,何帆(2013)詳細研究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征,繼而指出了其中的潛在風險。
五、總結與展望
現實的經濟問題產生經濟學研究的主題,西方國家自二戰后,隨著跨國企業的發展,對外投資開始逐漸火熱,可以看到從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到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無不是對這一經濟現象進行理論解釋,1960-1970年前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飛速發展,小島清根據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在7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論又稱“小島清模式”,80年代后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悄然興起,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新特點使以前用于解釋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理論并不能有效解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于是出現了鄧寧的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和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等。中國的對外投資始于80年代,國內學者對對外投資的研究也從那時開始逐漸增多,至今國內學者已經對中國對外投資的動因、產業選擇、區位選擇、方式選擇、對外投資對母國的效應、對外投資的風險等做了細致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這些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理論、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結論,但是,這些研究的理論框架多是基于傳統的、國外的投資理論。
然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因素都讓傳統的對外投資理論能否指導中國對外投資實踐成為疑問。再次,國內對于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流研究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較少以企業為主體,為企業出謀劃策。而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實施者是企業,即使是國有企業。因此,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如何針對我國對外投資實際對對外直接投資進行系統研究、深入的理論研究,以及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究將是今后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蔣冠宏--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異質性及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微觀影響—南開大學—2015-06-30.
[2] 余官勝,楊文--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還是擠出國內投資——影響機理與實證檢驗--《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06.
[3] 沈佳敏--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