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家輝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是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這一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問尤為重要。小學的數學內容并不復雜,但它旨在培養學生形成靈敏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觸發靈感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在提問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充分利用課堂提問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作用。下面筆者就將自己的一些拙見分享給大家。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上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思路能否順利地實施,課堂提問是一個關鍵。但如何去設計提問呢?許多教師經常存在這樣一種狀況:在課堂上動輒就問,一連串沒有價值的一問一答,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教師的提問應該“巧”而“精”,應隨機應變地提問,要問知識點、重點難點。恰當地提出問題,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巧妙選擇提問的角度
教師在課堂上的智慧有時就體現在巧妙選擇提問的角度上,能夠問在學生“應發而未發”之前,問在學生“似懂而非懂”之處,問在學生“無疑而有疑”之間(羅增儒語),找準一個好的切入點,就能輕易啟動學生靈感的大門,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學生的好奇心是對新事物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積極思維的內部動力,當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對未知的欲望時,學生就可以產生創造思維,教師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素材創設問題,能夠使學生把想要解決或解釋某個問題的愿望轉移到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上來。
比如,在教游戲的公平性時,教師首先可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特別好賭,他每天上朝前都要拋金幣,如果金幣正面朝上,他這一天就上朝;如果正面朝下,他就在皇宮睡大覺,有一次,有一位忠臣打了敗仗,國王要殺他,可是許多大臣都跪在地上求情,這時,有一個奸臣站出來說:國王陛下,我有一個辦法,它能使您感到不為難,也就是讓他抽生死簽,我們寫一個“生”字、一個“死”字,放在箱子里,如果他摸中“生”字,您就饒恕他;如果他摸中“死”字,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倒霉,國王一聽,說:“妙計!好!這件事就交給你辦吧,”這個奸臣早就想害這個人了,這不,機會來了,故事講到這里,學生的胃口已經被吊了起來,完全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這時,教師問道:你們猜猜,奸臣使用了一個什么樣的毒計?這個大臣為什么必死無疑?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興奮點馬上從精彩的故事情節轉移到這位大臣有無活下來的可能性上,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創設,把一個等可能性問題與饒有趣味的故事相聯系,學生體會到故事里的數學味,學習興趣就產生了。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切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激發出來,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
在教學中要找出教材的關鍵問題,也就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會突破。例如:在教小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概念時,其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分數,老師可以拿出一個月餅小麗和小強分著吃,并且問到:你們認為怎樣分才合理?學生答;平均分。老師就把月餅切成大小相等的兩塊,每人得半快。老師問:你們手里的半塊月餅是幾份當中的幾份我們就叫它幾分之幾好嗎?小麗看著手里的月餅說:我的月餅只是兩份當中的一份,是不是該叫兩分之一啊,小強也搶著回答:我的月餅也是兩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兩分之一啊。老師立即答道:對,我們就用1/2來表示。通過一系列巧妙的提問,學生不僅自己回答了問題,還加深了對分數概念的理解。以此為基礎,后面的重點和難點就會迎刃而解。
三、提問要與知識間相互聯系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精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他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由于學生廣泛掌握了長、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會了用割補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解決問題。首先,分別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其次,用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怎樣求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再次,動手測量數據,填寫操作實驗報告,找出求一個三角形面積的一般方法。
四、提問要能讓學生學會創造
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所講內容恰當提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覺到有問題可研究,有問題可問,是學生學會創造的重要措施。比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當我提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用一個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學生都積極動腦筋,有的用0.5表示,有的用表示,有的用表示……接著我說明用表示。大多數學生都流露出不解的表情,紛紛提出很多問題。如:這個數怎么讀?怎么寫?它有名稱嗎?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得出很多創造性的見解,并提出了更深的問題:一個蘋果的一半可以用表示,一個梨的一半可以用表示嗎?是不是所有物體的一半都可以用表示?如果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不是用來表示?……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教學,作為教師,在課堂提問階段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能力以及對于知識重點的切入,在提問的時候更加注重實效,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學生在最初接觸數學的時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正確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 何裙裙.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
[3] 徐娟.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 朱海霞.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探索[D].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