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光
摘 要:闡述了休閑觀光農業的涵義和特點,分析了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研究了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做強一批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新品牌,充分發揮鼓勵引導作用,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為農民增收開辟新的途徑。
關鍵詞: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3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1-72-2
0 ?引言
所謂休閑觀光農業,就是利用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有效發揮農村的休閑娛樂、旅游的功能,讓城市居民能深入到農村并對農業有真實的體會,同時又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精神文明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同時,休閑觀光農業也可以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固有的生產結構,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間接增加農民收入。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是休閑觀光農業的基本屬性。實踐證明,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民對農村、農業的認識和了解,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1 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與濱州市、淄博市、濰坊市接壤。東營現轄東營區、墾利區、河口區和廣饒、利津兩縣,面積8053平方公里。東營區已發展18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7處休閑農莊,30多家農家樂,投資超過4億元,每年舉辦10余個采摘節、鄉村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吸納農村勞動力1萬多人,累計接待游客230萬人次,實現旅游及相關收入4.73億元。墾利區12處規模特色農業景區現已建成,并擁有4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年可接待50萬游客,可實現2.5億元營業收入。河口區先后打造了一批申豐莊園、孤島農博園、新戶百棗園、河口街道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等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年實現4000多萬元營業收入,年利潤達800多萬元,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年接待人次達90000多人次。廣饒縣現有13個各類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創建4個省級旅游強鎮,1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有效促進了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利津縣以黃河中下游農耕文化為內涵,以觀黃河、品野味、干農活、享農趣為經營理念,規劃建設起了“黃河風情生態園”,成為當地的新景觀。該生態園項目依托黃河灘區自然地貌串聯起“一帶二城三園四區”,是利津黃河灘區唯一的一座生態園。截止到2016年10月份,東營已有東營市廣饒武圣府生態旅游文化交流中心、東營市陶園農業生態觀光園、東營市劉集紅星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山東華林莊園休閑觀光農業科技示范園、東營嘉頤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等5處入選山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2 ?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布局不足,缺乏規劃
大多數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基本上以農民或企業自主開發為主,缺乏一定的科學規劃和市場調查,項目設計雷同,布局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休閑觀光農業業主之間開發缺乏必要聯系,更不能協同合作、優勢互補;同一區域范圍內觀光農業項目重復建設、功能雷同,造成惡劣競爭。
2.2 品牌不強,缺乏內涵
現階段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的普遍現狀都存在設施較為簡陋、內容較為簡單、科技文化含量較低、社會影響力較小等問題。園區對當地地緣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發掘不夠完善,對文化主題的提煉不夠鮮明,也沒能將農業資源開發成特色旅游產品。由于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品牌建設的長遠眼光,導致休閑觀光園區品牌形象模糊,缺少可持續長遠發展。
2.3 檔次不高,缺乏特色
目前,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所發展的地區很多是在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基礎上自發形成的,而經營管理人員又主要以當地農民為主,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自我形象不夠重視,服務意識也不強,營銷手段缺乏、服務設施落后。具有東營市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尚不多見。
2.4 規模不大,缺乏配套
實踐證明,當休閑觀光農業的半徑達到29.5km時,才能發揮到最佳效益。但基于對短期效益的考慮,東營市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大多采取規模較小的模式,形成產業體系更是差距很大。對于觀光項目,大多采用簡單、守舊、缺乏新意的諸如觀光果園、垂釣園、采摘園為主要休閑娛樂項目,對于更加豐富的娛樂活動和配套設施沒有進行有效的補充,對一些旅游功能也沒有進行充分的發揮。
3 ?東營市休閑觀光農業的對策
3.1 整體規劃,統籌發展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要從長計議,統籌規劃,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在充分調研各縣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有東營市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計劃,對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重點進行規劃,防止相同、反復建設,做到有序發展,相對集中。要立足東營市農業實際生產情況,以旅游資源和旅游吸引力的視角,綜合考慮東營市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以及農林牧副漁諸產業中能夠產生面向都市居民的休閑觀光吸引要素,以此為基礎,規劃全市范圍內成體系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群,并在市域范圍內統籌道路交通、景觀、資源保護等系統,發展具有東營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產業背景下的特色餐飲和特色住宿。
東營區、墾利區,利用城市近郊,結合打造黃河水城和廣利河、廣利港綜合開發,規劃建設服務于近郊城市休閑、餐飲的生態農莊項目。廣饒縣,以農業生產、種植為開發重點,大力發展蔬菜和花卉等生產園區,構建綠色高效農業區,依托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利津縣、河口區,利用黃河故道和濱海資源,以沿海灘涂、漁港碼頭為基礎發展特色農業休閑觀光項目,以黃河濕地生態、黃河入海口為重點建設黃河生態觀光項目。
3.2 注重服務,大力宣傳
注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為提高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東營市各級政府也將人才培訓納入了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要成立、培育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及相關的中介服務組織,不斷完善行業自我服務和約束管理機制。探討多種形式的信息交流,切實加大對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項目的宣傳力度和營銷力度,樹立觀光旅游農業品牌。
3.3 注重特征,農旅結合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必須要堅持以農業為根底,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征,把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要突出農味,在農字上做文章,力圖貼近農家生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與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結合,體現農村特色,推出一些游客參與性強的農事活動,讓游客的休閑旅游活動和農業生產及農戶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突出休閑性,增強參與性、互動性。特別在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種養加一體化等高效生態農業形式的功用拓展上,到達求變、求異、求新、求特、求美的游客消費心理。
3.4 功能創新, 打造特色
休閑觀光農業經營者要樹立好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注重對特色品牌的研究、挖掘并能更好地突出特色,用特色來吸引顧客,樹立形象、避免雷同。要以新穎取勝,定期更新活動項目,使游客百來不厭,避免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3.5 創新模式,多種經營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循環農業”,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同時,實現農作物秸稈—動物養殖有機肥—農業種植的循環生產,打造“旅游+循環農業”的新樣板。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休閑養生”,依托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旅游度假區和快樂農場,建設“市民的休閑觀光帶”和“市民休閑養生旅游集散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農產品銷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項目建設,打通大型商超的農產品直接供貨渠道,形成從農事體驗到農特銷售,從供應端到需求端,從一產到三產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同時,探索農業“互聯網+”模式,在網站和微信群、QQ群客戶端搭建特色農產品電商交易平臺,開展直銷直送業務,增加農民收入。
4 ?結語
總之,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潛力巨大,只要積極開發,科學規劃,前景將十分廣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同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需求。
參 考 文 獻
[1] 王真,莫建林,泮進明.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規劃探討 [J].農機化研究,2006(3):11-13.
[2] 嚴力蛟.我國休閑觀光農業的模式與發展對策[J].新農村, 2007(2):6-7.
[3] 盧春玲.東營市龍居鎮生態觀光農業發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
[4] 曲香艷、姜學海.青島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與思路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