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英,黃娜娜,劉宇峰
(1.咸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歷史文化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貴陽 550000)
2000—2015年我國地質災害年際變化與地區分布特征
蘇 英1,黃娜娜2,劉宇峰1
(1.咸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歷史文化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貴陽 550000)
通過對2000—2015年我國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年際變化和地區分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次數多,損失大,共發生地質災害373 469處,造成人員傷亡47 353人,直接經濟損失7 330 120萬元;研究時段內2006年為災害高發年,總數高出平均值4.4倍,2013年直接經濟損失最大,是平均值的2.3倍;滑坡等地質災害分布廣泛,但集中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區,多發于夏季;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具有地區差異性。
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年際變化;地區分布
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質環境,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貌特點,強降雨和極端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墾殖和工程建設,礦產和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對植被的亂砍濫伐等人為因素,使得我國成為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土地沙化、黃土濕陷等多種類型,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是土體和巖體在重力作用和地表水及地下水影響下快速向下的塊體運動。筆者基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數據資料,對我國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及其區域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探討了2000—2015年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特征及影響因素,旨在為防治地質災害及減輕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提供參考。
1.1 基本情況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國土資源公報》,2000—2015年我國發生的主要地質災害373 469處,平均每年發生23 342處,分布范圍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共發生滑坡268 652處,占71.9%;崩塌68 062處,占18.2%;泥石流22 527處,占6.0%;地面塌陷6 527處,占1.7%;地裂縫等其他地質災害7 701處,占2.1%。可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塊體運動是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表1),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可能單獨發生某一種,也可能2種或3種災害同時發生。由于滑坡發生時往往形成大于50 °的滑坡壁,易伴生崩塌,滑坡和崩塌的發生為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固體物源條件,因此滑坡特別是由暴雨誘發的滑坡,在一定條件下會促進泥石流和崩塌的發育和發展。滑坡等地質災害具有群發性和鏈式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各類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影響范圍[1-2]。
各種類型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不僅對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而且影響災區的通訊、交通和工農業生產,如果滑坡體和崩塌體阻塞河道,甚至會產生洪澇等次生災害。2000—2015年由于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共造成人員傷亡47 353人,其中死亡10 988人,直接經濟損失達7 330 120萬元,年均458 133萬元,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更大。僅2013年由于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使農作物受災面積高達11 426.9×103hm2,絕收面積高達1 828.9×103hm2。
1.2 年際變化特點 我國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的年際變化表現為災害發生總次數及滑坡、崩塌的逐年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在2006年為高發年,災害總數達102 804起,高出平均值4.4倍,2000—2015年呈現波動變化;直接經濟損失的年際變化表現為2000—2009年波動下降,2009—2013年急劇上升,2013—2015年快速下降,2013年為16年中最大值,高達1 043 570萬元,是平均值的2.3倍;直接經濟損失和災害發生頻率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完全一致,除2011—2013年表現為負相關外,其余年份變化趨勢與災害總數基本一致,但峰值并不重合(表1)。
雖然與常年比較2006年我國大部分地區總體偏旱,但廣東部分地區、福建東部、湖南東南部、甘肅東部、川西部分地區、云南南部、貴州西南部等地與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有些地區甚至偏多30%~50%(據中國水文信息網水情年報資料)。2006年中南、華東和西南地區區域強降水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高發,但該年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效明顯,人員和財產轉移及時,與2005年相比,在地質災害數量增長5.8倍的情況下,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僅增加了20.7%。

表1 2000—2015年我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經濟損失情況
據《中國氣候公報》可知,2013年全國降水量總體偏多,其中東北、西北、四川盆地等地出現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受降雨、重力作用、冰雪凍融和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5 37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 043 567.56萬元。雖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 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7 58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9億元,但與2012年相比,地質災害總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4.8%和66.9%,其中崩塌數量增加1.5倍,泥石流增加1.6倍,滑坡減少10%,其中滑坡仍是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2013年除上海、天津外,其余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了不同數量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廣東、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省區。其中,汶川震區“7.9”山洪泥石流、甘肅天水“7.25”群發地質災害、西藏拉薩滑坡、云南昭通滑坡、貴州凱里崩塌等較大型地質災害的發生,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慘重;2014和2015年受降水等自然因素和防災減災等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地質災害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逐年減少。
綜上,地質災害發生數量不是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的唯一因素,而災害規模、等級、影響范圍、準確監測預報、及時預警轉移等因素的影響更大。
2.1 時間分布 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地質災害孕育形成的過程復雜。如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由局地暴雨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占這類災害總數的90%和95%以上[3-6]。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和秋季,且雨帶從南向北逐漸推進,汛期為5—9月。大雨、暴雨的發生,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高發期為5—8月,并伴隨雨帶的移動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7月常常是一年中災害數量最多的時期,夏季是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季節[7]。但也存在一些地區差異,如新疆在5月由于冰雪融水形成的春汛易誘發地質災害。
2.2 空間分布 2000—2015年我國共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373 469處,其中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占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占11%,華東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占12%,中南地區(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占33%,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占27%,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占16%(圖1)。我國地質災害分布遍及全國6個地區(港澳臺地區未統計),以中南地區與西南地區分布最為集中,占比高達60%,說明地質災害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廣域性和地域性并存的特征。

圖1 2000—2015年我國地質災害地區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during 2000-2015
由表2可知,就全國而言,地質災害仍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其中華北地區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為主要類型,占比分別為50.0%、22.3%和16.1%,過度開采地下水和礦產資源使該地區成為全國地面塌陷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但地質災害總數是全國最少的地區,僅占1%,災害主要發生在北京、河北和山西境內,由于天津和內蒙古地勢平坦,地質災害數量較少;東北地區以滑坡為主要類型,其次為泥石流,分別占85.1%和11.7%,其他地質災害類型占比不足4.0%,且滑坡和泥石流主要發生在遼寧省,其次為吉林省,黑龍江省災害數量最少;華東和中南地區以滑坡和崩塌為主,占比合計均高達92.0%以上,這2地區的區別在于華東地區崩塌的發生數量多于中南,中南地區滑坡的發生數量多于華東,且滑坡和崩塌主要發生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廣西、廣東境內,山東、江蘇、海南、河南較少,上海在2011—2013年未發生任何地質災害;西南和西北地區均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要類型,其中滑坡占比均大于60.0%,三者合計占比均超過92.0%,其中西南地區泥石流的發生數量多于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崩塌的發生數量多于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集中發生在四川、重慶、云南、甘肅、陜西、貴州境內,而寧夏、新疆、西藏、青海的發生數量相對較少,但也多于華北地區各省份。

表2 各地區地質災害類型統計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14》。
Note:Data are fromChinaStatisticalYearbook2012-2014.
從全國范圍來看,滑坡等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害,但從不同地區來看,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防治力度等綜合影響,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差異明顯(表3)。

表3 各地區地質災害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占全國比例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14》。
Note:Data are fromChinaStatisticalYearbook2012-2014.
(1)西南地區地處我國第一和第二階梯交界處,構造運動活躍,斷裂發育,山高谷深,地形復雜,降水豐沛多暴雨,植被破壞嚴重,地表巖石裸露破碎,因此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盡管西南地區非常重視地質災害的治理,防治項目和投資均為全國最高,分別占66.0%和41.8%,但由于山區居住人口相對較多,人、建筑物、財產分布相對集中,人員傷亡位居6個地區之首,傷亡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全國52.9%和45.3%,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國33.2%,僅次于西北地區(42.2%),位居第二。
(2)中南地區的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多持續性降雨或暴雨,加上人類不合理的工程建設和經濟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地表開裂變形,這極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因此中南地區的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多。傷亡和死亡人數居全國第二,分別占全國20.6%和22.0%,但由于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直接經濟損失較小,為全國第四(占8.6%),僅高于華北和華東地區。
(3)西北地區地質災害集中分布在甘肅和陜西,受黃土疏松易崩解的巖性、起伏破碎的地形、干旱多暴雨的氣候及植被覆蓋率低、人為不合理的墾殖和建設活動等的影響,使其成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易發地區之一,且多大型和巨型地質災害,如2010年8月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和2013年甘肅天水“7.25”群發地質災害。雖然傷亡和死亡人數略低于中南地區,但直接經濟損失為全國最高(占42.2%),原因除了災害規模大、具有群發特征之外,還與災害防治投入密切相關。西北地區災害防治項目和防治投資分別占全國1.1%和7.8%,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盡量減少經濟損失。
(4)華東、東北和華北地區地勢低平,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相對較小,其中華北地區經濟損失最小,僅占全國0.3%;東北地區人員傷亡為全國最低,但經濟損失為13.4%,高于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災害防治項目和投資分別為0.3%和3.5%。2012年7月24日至25日遼寧南部因為普降中到大雨,局部出現暴雨,引發多處山洪和山體滑坡,共造成3.2萬人受災,5 000余人被轉移,近萬畝農田被淹;華東地區地質災害集中發生在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由于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做得較好,人員傷亡較少,直接經濟損失占2.2%,僅高于華北地區。
因此,國家可以針對地質災害對不同地區造成損害的特征,加強對各個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投入,加大不同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建設,更新各地地質災害預報、預測設備,增強預防、預報的準確性。
筆者通過對2000—2015年我國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年際變化和地區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年際變化呈升降波動變化的特點,其中2006年為災害高發年,災害數量高出年平均值的4.4倍,2013年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為年平均值的2.3倍。②地質災害分布最集中和發生機率最高的是中南和西南地區。③地質災害類型的地區分異特點:東北地區以滑坡為主要類型;華北地區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為主要類型;華東和中南地區以滑坡和崩塌兩種類型為主;西南和西北地區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④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具有地區差異性,西南地區因滑坡等造成的人員傷亡最多,其次是中南地區;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參考文獻
[1] 郭振春.貴州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和誘因及其預防建議[J].貴州地質,2003,20(2):102-105.
[2] 郭富赟,孟興民,黎志恒,等.天水市“7·25”群發性地質災害特征及成因[J].山地學報,2015,33(1):100-107.
[3] 黃潤秋.20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型滑坡及其發生機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3):433-454.
[4] 崔鵬,林勇明.自然因素與工程作用對山區道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響[J].災害學,2007,22(3):11-16.
[5] 姚學祥,徐晶,薛建軍,等.基于降水量的全國地質災害潛勢預報模式[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4):97-102.
[6] 羅曉玲,李巖瑛,成華,等.河西走廊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防治對策[J].災害學,2005,20(3):103-107.
[7] 李媛,曲雪妍,楊旭東,等.中國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及防范重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24(4):71-78.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during 2000-2015
SU Ying1, HUANG Na-na2, LIU Yu-fe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ulture, Xia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2.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0)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during 2000-2015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eological disasters not only occurred frequently but also made a very serious resul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red in 373 469 locations which caused 47 353 casualtie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of RMB 73 301.2 million yua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2006 were the highest, total number was 4.4 time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But the 2013 was the most serious year in direct economic losses which was 2.3 times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valu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mainly occurred in summer,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in the Southwest, Central South Regions; The casualtie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very dispar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Geological disasters; Landslide; Collapse; Mud-rock flow; Interannual varia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專項基金資助項目(16JK1828);陜西省重點學科專項資金建設項目(10722,60103)。
蘇英(1961- ),女,陜西涇陽人,教授,從事自然地理學及區域環境資源評價研究。
2016-10-12
S 429;P 642.2
A
0517-6611(2016)35-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