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面臨困境,以“技能本位”為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大力培育現代工匠,現代工匠的培育,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加強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和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高職教育要積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
作者簡介:梅洪(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隨著去年電視連續劇《大國工匠》的熱播,和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為媒體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制造業需要大量生產高品質產品的企業,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千千萬萬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當前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要承擔起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育人體系,著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工匠精神歷久彌新,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淺化的理解,都會對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產生極大的誤導。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是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并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與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中國傳統社會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做事先做人”、“德藝雙馨”;[2]以品質追求為靈魂,強調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以師徒傳承為教育過程,強調“人身依附”和“體知躬行”;以家族家庭為傳承范圍,強調“傳內不傳外”和“傳男不傳女”。
工匠精神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極力使產品完善和極致;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確保產品的質量,嚴格產品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絕不停止對更高品質的追求,不斷完善產品的各項指標各個細節,把不懈的追求,貫穿自己的職業生涯;四是專業、敬業。具有崇高的職業使命感,甘于奉獻,舍棄誘惑,傾力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
有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重技輕人的價值取向,在頂層教育教學制度設計中,更多關注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術技能的培訓,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也忽視了對教師職業素養的更高要求,輕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職教師缺乏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當部分高職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系統的專業實操歷練和示范能力的訓練,加之有些教師缺乏對職業敬畏、不斷創新的精神理念,滿足于現狀,教學敷衍,缺乏對教學法深入研究的熱情,講授專業理論課尚可,上實訓課力不從心,身體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應大打折扣。
(三)校園亞文化影響
長期以來,受60分萬歲的校園亞文化影響,許多高職學生對課程考試無所謂、不重視,缺乏敢為人先、永創佳績的精神,只滿足于考試成績及格、合格;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學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勁頭,上課被動聽講,課后作業敷衍了事、抄襲現象普遍;在實驗、實訓等實操課程的學習中,相當數量學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機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馬虎了事,淺學輒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質的思想意識,只滿足于實驗數據過得去,實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須創新高職院校發展理念
如今我們正處在日益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時代,尤其是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匠,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夠提升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院校創新發展的內力;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創新實踐,能提高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水平。
1.高職教育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根本任務,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文化引領,積極打造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和亮點,推動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縱觀當今世界,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的職業教育,高度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對卓越產品品質追求的大力推崇,才使得其成為職業教育強國,才使得其擁有大批世界頂尖級的技術技能人才,才使得其產品具有其他國家無以倫比的競爭優勢。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外在環境氛圍固然重要,自身素質的提高,必然要求培養方式也要作相應改變,現代工匠的培育是其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
2.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標桿,增強教育教學工作的人文性、價值性和思想性,推進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改革深入開展。以現代工匠的培育引領高職教育教學工作,使其人文性、價值性和思想性彰顯出工匠精神,才能構建完善高職育人工作體系。當下的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國民職業素養之高舉世矚目,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因此把傳承“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的重點,正是由于他們的職業教育與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完美融合,才培育造就了大量國際一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精神的最高境界,與院校職業教育工作有機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才能提升高職畢業生核心競爭力,增強高職院校創新發展動力。從分析當今世界制造業強國的高職教育不難發現,正是由于他們追求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品質,才擁有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他們的制造業才稱雄世界。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高職院校教師要傳承發揚工匠精神,要與學生打成一片,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高職教師不僅要成為名義上的雙師型教師,而且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師德師風,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4.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傳承和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創新實踐,能極大地提升高職院校創新發展水平。教師只有自身具備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擔當起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擔,學生才能夠被培養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教師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實踐中,自身的職業精神、專業技能也必然能夠得到升華提升。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能以我國古代《莊子》中“庖丁解牛”[3]的故事出神入化地描繪為最,還有四大發明,這些都體現了我國職業教育中傳承的“工匠精神”。
四、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高職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引導,而且包括第二課堂活動的教育影響;不只是在校內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階段,還延伸到校外企業實習實訓過程中;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是一個要求全員參與、傾力打造的育人體系。
(一)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辦學理念、指導思想和教育教學制度中
一是院校領導要從高職教育的使命和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要求出發,充分認識工匠精神對于高職教育的價值和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現實意義,率先身體力行現代工匠的培育,大力推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二是在學院教育教學工作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全過程,融入到課程設置、專業理論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頂崗實習等各個教學環節;三是通過必要的人文課程、職業生涯課程的學習,必要的理性培育和引導,使得高職院校整個育人體系都包含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內容。四是全體教職員工在各自不同的育人崗位上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用他們的模范行為和不懈追求感染和教育學生。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職業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師德的感染影響、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行為規范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對工作和職業的認知與態度。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要以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來約束教師的從教行為,使教師成為傳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樣。一是加強對教師的職業培訓,可以通過送教師出去培訓、請專家來校培訓和要求教師每年上特定網校自修一定學分等方式,提升教師職業素養;二是建立以工匠精神培育為標尺的教師職業素養標準和考核評價體系,每學年定期對老師進行專項考核;三是每年教師節表彰獎勵專項考核成績突出的教師。
(三)強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三年學制,至少有1/3的時間,學生要在企業實習,這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重要環節。要將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工作由校園延伸到學生實習的企業,融入到學生企業實習的各方面。一是對在企業實習的學生實行雙指導教師制,即每位學生都有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和一名企業指導教師(師傅)共同指導,實現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無縫對接;二是兩位指導教師都承擔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職責。校內指導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和專業理論知識方面答疑解惑,在互動交流過程中發現學生有思想意識等方面的問題,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正面教育引導,督促學生努力實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業指導教師(師傅)主要是負責現場指導學生實習操作,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幫助學生解決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專業技術技能方面問題。他們一般具有熟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他們身上體現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三是為及時掌握實習學生動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堅持寫實習周記,據實記錄下每周實習內容和體會,并及時將周記電子稿發送給校內指導教師,老師及時閱看周記,發現問題及時與實習學生交流、溝通,期間注重引導學生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四是實習結束時,實習學生要完成至少4000字的實習報告,其中包括實習中本人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情況總結,企業要為實習學生出具實習鑒定表,對學生在企業實習表現情況、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情況,進行考核評定,成績分為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檔次,企業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還要在實習鑒定表上簽屬意見。五是學生返校畢業答辯時,老師重點考查學生在企業實習時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情況。
(四)要積極打造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一是將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以高職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方式在校園新媒體平臺呈現出來,通過耳濡目染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定期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調動學生追求工匠精神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工匠精神入耳入心入腦;三是將弘揚工匠精神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生開展素質拓展活動中融入弘揚工匠精神的情節,又比如組織學生開展觀影活動時,觀看《大國工匠》等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影像片;四是引導和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諸如認真仔細地圓滿完成打掃一次教室衛生、擦一次黑板、擰一顆螺絲釘、焊接一個焊點、加工一個小零件等等,因為專心致志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彌足珍貴,但絕非高不可攀。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3]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6.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