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茹
科學課程具有培養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功效,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探究科學規律,認識世界和構建良好的綜合素質,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重要使命。因此,搞好科學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學科學高效課堂課前準備教學目標一、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要時刻牢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則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富于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智力水平和情感態度不完全一樣,因此教學目標應該因人而確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跳一跳摘到“最近發展區”的果子。我們在制定科學課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兼顧全班學生,還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提高。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我們可對探究活動做一些合理的調整,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充分有效地開展。在設計探究活動方案時,我們要盡量挖掘每個方案的價值,無意義的活動不設計,不容易落實的活動不設計。
二、課前準備是建立小學高效課堂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須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小學科學高效的課堂建設的實現,就必須在教學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高效課堂建立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現在的備課不僅僅是鉆研教材內容,理解教材含義,更要認真鉆研教學重點內容,解讀教學難點,還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
課前準備還應該包括設計課堂教學情境。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老師要在這40分鐘之內講完課程任務,還要達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到多邊形的三視圖的時候,學生對一些方位的認知和立體圖形的多個面看的不夠全面,老師可以讓學生們用橡膠泥或者其他東西捏造類似的立體圖形,根據自己手中的立體圖形分析教材多邊形的三視圖,按照教材步驟一步一步做,最后總會做好的。就是在這樣充分的準備下,老師出色地、成功地完成每一堂教學。
三、把握教學特點
教給學生學法不同學科,由于其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研究的對象不同,就導致了教學各有不同的特點和方法。科學課研究的對象自始至終都是學生周圍常見的科學事物,所以它面廣而生動有趣。內容雖廣,但深度較淺。由于這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便決定了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直接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具體的科學事物而不是書本。課本的主要作用是確定教學內容,幫助和啟迪兒童更好的認識科學事物。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應據不同課型和不同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法。使教師的“教”有利于學生的“學”。學生的各種能力只有在進行各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夠得到充分地訓練和發展。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才能,指導學生學會自己學。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教給他們感知、認識、研究科學事物的具體方法和搞科學的過程、程序和途徑。讓他們學會自行探究和應用知識。這樣才能夠使他們逐步地學會獨立地進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創造活躍的學習氛圍
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活躍度。根據調查顯示,在一個氣氛活躍、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學習氛圍好,學習效率也會最高,這樣就直接的帶動了教學課堂的活躍氣氛,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為科學高效的課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在高效課堂的建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和同學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從課堂教學之前的充分準備到課程激烈討論的進展中,一直到最后的課堂教學反思結束,學生們都在進行交流學習。這一過程不僅僅使學生們互相切磋,取長補短,提升了學習的效果,而且營造了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為科學的高效課堂的建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五、多元化的學習方法
因此在科學教學上,應該要將科學的教學內容,它的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方法進行全面有機的結合。做到科學學習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對科學課堂進行分類,如在上科學實驗課的時候老師就應該要強調學生要以探究活動為主,鼓勵學生積極的去探究實驗的現象;當在進行科學觀察課的時候就應該要鼓勵學生去細致的觀察,引導學生要以觀察為主;而科學閱讀課就應該要以閱讀探討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組,對某一個科學問題進行探討,通過查閱資料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結論,這事探討的結論如何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通過在科學閱讀課上,學會查閱資料,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如何去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也學會了如何去看待別人的觀點,以及在不同的觀點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張書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辨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07,(08).
[2]樊春利.實驗教學法在小學科學中的重要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