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培養創新意識是當前教育的核心,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給學生插上討論、合作、探究的翅膀,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小學科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一、營造創新氛圍
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對新異事物進行積極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索問題的強大內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以較強的好奇心和飽滿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我在教學《有趣的磁鐵》一課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老師要和大家做個游戲:這是一個紙盒,如果把鉛筆放在紙盒上,它會怎樣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會滾下來。”
老師接著說:“那請同學們看好(演示鉛筆沿斜面滾下來),果然鉛筆沿斜面滾下來了;這一次,換一支同樣的筆再試一次,咦!這一次鉛筆怎么沒有滾下來?”學生們小聲議論開了。然后,我讓學生猜猜其中的秘密,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這樣的導入,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境,使學生有了飽滿的學習熱情。
二、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不是從無有的發明,只要獲得知識的過程對他本人來說獨特新穎的、具有價值的,就是創新。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自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為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把課堂上得生動有趣。例如,我在教“燈泡亮了”一課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而是為每組準備充足的材料,介紹材料后讓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小燈泡”發光,看誰的方法最多、最新,并把連接方法記下來。接著讓學生分組實驗,老師在巡視過程中,引導發現少的同學觀察分析,從而“發現”更新的方法。結果課堂上學生積極性高,各組展開了比賽,誰也不甘示弱。而且,不時會聽到這種叫聲:“老師,我又有了一種連法。”濃烈的課堂氛圍將課推向了高潮。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關鍵是教師思想要創新,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要將課堂的空間更多地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充分放手,學生大膽動手是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基礎,讓學生手腦并用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在鍛煉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其創新能力。在實驗課中,我注重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來,從安裝實驗裝置開始,為學生創造自己動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教學“溫度計”時,我從液體的熱脹冷縮自然引到氣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我提醒學生看看桌上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根據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氣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在分作用于實驗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每組都設計出了幾種不同的實驗,最后我引導學生得出一個結論: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樣不僅有利于發展邏輯思維、獨立思考、接受和掌握知識的能力,而且有且于培養學生不怕失敗、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發展求異思維
思維定勢有礙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克服思維定勢,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自然界的萬象,從表面上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只要注意培養學生“異”中察“同”的能力,我們總是能從中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進而產生學習上的遷移,最終讓學生體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十分注意“同”中見“異”能力的培養。如教學“多樣的動物”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青蛙和蟾蜍在外形特點、繁殖方式、生長發育各方面的相同點,然后引導學生從這些相同點中,找出哪些是與其他動物明顯不同的,最后自然地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出什么是兩棲動物,幫助學生建立了初步的兩棲動物的概念,任何相似的事物之間總是包含著“變異”的因素。只有這樣做了,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借鑒別人的經驗或自己以往的經驗去解決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有效地付諸實踐去改造客觀世界。
五、給予充足的創造思維時間
創新總是和自主聯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離不開水、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充足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討論。通過對比實驗,我發現同樣的內容,上兩課時遠比上一課時效果明顯得多。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思考,創造性思維才能提高,倉促的時間之內,學生什么也想不了,什么也干不好。因此,充足的時間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江立民.如何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育科學,2015,(06):162.
[2]王鳳娥.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考試周刊,2015,(39):182.
[3]王柏忠.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外教育研究,2011,(1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