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較為單調,極易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產生厭倦心理,尤其對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因此在新課標推動下,如今數學教學多推崇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設定教學方式,由此引出游戲教學策略,將游戲教學貫穿整個數學教學課堂中,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
關鍵詞: 小學 數學 游戲教學
引言
數學標點、圖形等各方面展示從一定層面上講是靈活、生動樣式的呈現形式,只是人們長期以嚴肅的態度及單一的眼光看待它,導致對它失去原有想象空間,以致在數學學習及教學道路上一板一眼地運用單調模式,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性,導致數學教學質量處于不甚樂觀的狀態[1]。新課標推動教師從多方面對數學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力圖以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為依據,因此筆者以小學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其應有的特征——愛玩、愛表現、好奇心強等,分析游戲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意義[2]。
一、課前導入游戲,引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據相關研究表明,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狀態處于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及愛好游戲探究階段,若將其置于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單調的環境中,將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今后學習能力及信心[3]。因此要求教師在今后數學課堂上抓住學生所處階段的應有特性,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如分析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取向、動手能力等。課前導入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課上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在課前導入中滲透游戲教學,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認識鐘表》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先了解學生的整體興趣愛好,如大多數學生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玩猜謎游戲,則可以根據學生這一興趣愛好做出相應的課前導入,如根據鐘表的特性編一則謎語:小小東西真奇妙,三個兄弟成一家,滴答滴答轉圈圈,提醒人們愛時間。讓學生在課上進行猜謎活動,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及積極性,待學生經過一番思考與爭論之后揭示謎底,再牽著學生的好奇心進入課堂學習,從而促進數學課堂順利展開。
二、課上滲透游戲,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有意學習持續時間較為短暫,且學習思路極易松散,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多學生還常常出現課上走神、做與學習無關事情的現象,極其不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將游戲與教學內容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參與游戲獲取數學知識,極大程度上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中,避免浪費課堂學習時間及機會,同時通過游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及思維發散能力。
以《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上對學生進行分組,按6~10為一組的樣式,予以每一小組成員各自的數字號碼(1~10),接著以游戲方式雜糅教學知識,如讓每一個小組圍成一個圈,先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號碼,然后小組成員一個跟著一個旋轉,當教師喊出“以9為一團”且喊停的時候,學生要根據教師的口號尋找自己的伙伴,數字加起來與教師口號一致為對,并予以錯誤組合的學生一定的“懲罰”,如表演一個節目,從而鍛煉學生掌握及運用6~10數字加減的能力。
三、深入游戲練習,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知識
傳統數學教學以監督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達到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致使低年級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從而對學習衍生厭倦、乏味的心理,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促使教學鞏固目標與理想目標相差甚遠。因此,教師可以在鞏固教學中大膽地嘗試,將游戲教學與練習科學相融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復習階段的興趣,促使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時事半功倍。
以《100以內數的認識》復習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自制相應數字100以內的數字卡片,然后在課上予以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數字卡片,接著制定相關游戲規則,如當老師喊出100以內的某一個數字時,拿到與教師喊出數字相同的學生就要站起來,其他同學予以監督,反應慢或回答錯誤的學生,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節目或代替教師喊口號的方式接受“懲罰”,直到“抓到”下一個出現錯誤的同學,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其他能力,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結語
無論從哪個層面出發,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眼光看待數學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游戲活動的價值,根據低年級學生特征,將游戲與數學教學充分地、合理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4]。
參考文獻:
[1]吳秋紅.小學二年級數學游戲教學策略探討[J].教育藝術,2016(02):22-23.
[2]徐軍.小學數學游戲性教學策略的設計探討[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04):85.
[3]李道博.試分析小學數學游戲性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4(36):118-119.
[4]冉靜林,石穎.游戲課堂、課堂游戲——論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游戲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