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婷
摘 要: 英語精讀課堂應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上精讀課應該是一次美的歷程,教師應該利用英語教學媒體手段、文章本身及篇章教學的方式,喚醒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從字詞段等知識的學習跨越到對學生審美能力的熏陶,促使學生對學習材料和學習過程產生認同感,從而提升為一種學習動力,推動英語精讀的教與學。
關鍵詞: 英語精讀 美育 人文素質提高
一
英語精讀課堂上到底應該教什么?詞匯、句型、段落的知識?聽、說、讀、寫的技能?還是文化意識的培養?這些都是教學的內容。筆者認為英語精讀課更應該是一種美的欣賞,是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的培養,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一次精讀課應該是一次美的歷程。
筆者還記得在高中語文課上陶醉于對名家名篇寫作手法和風格的賞析,那真是美的熏陶和享受;難忘在小學語文課上滿含眼淚聽老師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的情感沖擊,至今仍能吟誦《春》、《荷塘月色》等文章。大學階段的英語課程雖然比重不小,卻很難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觸動和美的享受。這固然可能是因為英語不是母語,語言上的隔閡造成了欣賞的障礙,但是英語教學的傳統課堂模式恐怕難辭其咎。精讀教學,特別是基礎階段的精讀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的重點仍放在字詞的解析、難句的分析和解讀上,只重視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就容易忽視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更談不上對文章美的認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按照老師的授課節奏,如果只重視字詞句的學習,就容易忽略文章整體,也就談不上對文章高層次的賞析。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上英語課的心理期待和學習重點,筆者在自己所教的學生中做了一次小型的問卷調查,共回收87份問卷。
在回答“你認為英語精讀課上學習的重點應該是什么?”時,
A. 單詞和詞組
B. 難句的解釋
C. 英漢互譯聯系
D. 段落結構分析
E. 美文的賞析,美的熏陶
五個選項之間,47人選擇了“美文的賞析和美的熏陶”。
在回答“你認為以下哪些方面的知識是需要的?”時,
A. 語音
B.語法
C.詞匯
D.文體
E.文化背景
E文化背景(60)排于詞匯(73)和語音(63)之后,是學生渴望了解的知識點。
由此看來,學生對于探尋英語文章字詞結構后所蘊含的文化和審美價值的強烈渴望已經是教師們不能忽視的教學內容一部分了。
在回答“在目前所學的精讀課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篇,為什么”的時候,學生極少從實用角度選擇印象深刻的文章,他們給出的理由多跟情感有關,如:“文章里體現的人性美,讓我印象深刻。”大學英語四冊教材(《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共學習了二十多篇文章,出乎筆者意料的是,高票當選的是一篇題為 “My fathers son”的文章,共有17名學生提到自己印象深刻的是這篇文章,理由多是文章感人, “感情真摯……最喜歡結尾, 情感表露得樸實深刻”;“描寫了父子之間從冷戰到和好,以及他們之間的感情,讓人感動”;“本文真情實感,感人至深。”“質樸的情感打動人心”;“簡單好理解,情感真摯”;“敘事使其具有可讀性、趣味性,而且文章非常感人”;“感同身受”。排名第二的是14位同學最難忘 “My Graduation Speech”,其理由是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演講”;“給畢業生的啟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接受美的熏陶,不要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文章所傳達的精神能更好地引導我們未來去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大多數學生雖然不記得課文的確切標題,卻選擇了能讓他(她)記住主題的課文。
而在回答中學時期所學的哪篇英語文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時,多數學生沒有填寫。有的給出諸如“中學時代為了高考,語法詞組單詞占據了所有英語學習時間。如今大學如脫牢囚,全部忘了”;“沒印象,不記得了”;“幾乎都沒印象”;“沒印象,在復習高考”。由此可見,功利目的下的學習可能取得即時的效果,但這只是短時效應。只有將所學和自己的情感同化,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理解而認同的基礎上所學習的文章,其蘊含的意義遠遠超過文章內容的本身。“面對優秀的文學作品,人們由沖動到解讀,由領悟而產生共鳴,由闡釋而得到愉悅,這就是文學審美。文學最重要的特性是審美(P. 134)”[1]。大學英語老師有責任也有條件利用課本的原文材料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在字里行間所傳達的語言的美、情景的美、精神的美。“從美育的實施效果來考察,美育是一種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以美啟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從育人目的來認識美育,是以對人的全面塑造為目的的教育”[2]。因此,在英語精讀課堂上進行美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篇章教學,利用英語原文材料,啟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幫助學生感受美,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人格的完善離不開高尚審美情趣的熏陶,離不開審美能力的訓練。
二
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精讀課是學科基礎課,正是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從形式上看,多媒體手段的應用完全能為英語學習營造美的欣賞環境,用音效和畫面輔助教師,補充課文背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比如:配合前文提到的“My Fathers Son”,教師可以播放與主題相關的電影《金色池塘》片段。該電影講述了兩代人的情感危機,執拗的父親與叛逆的女兒之間多年的隔閡在以前的舊居——金色的池塘邊終于得以和解。片中優美的畫面,動人的音樂,演員精湛的演技,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兩代人雖然沖突不斷卻難以割舍的親情。影片有著豐富的美學意蘊,非常容易打動觀眾。通過多媒體手段,運用視頻材料進行課文理解的補充,思想和情感有了生動具化的美的表達,從而實現了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美育滲透。
從內容上看,英語精讀的課文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材料基礎。正如《綜合教程》的前言所言,課文絕大多數為英美作者的原文,涉及的主題包括人文修養、人際關系、倫理道德、性格塑造等,這已經為我們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理想,塑造正直堅定的意志品質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編寫宗旨上,除了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提高學生的四邊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使學生真正成為我國新時代所需要的英語專門人才”[3]。《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的第三版前言也說,“選文題材豐富,富有時代氣息、人文精神和開放意識”[4]。可見,英語精讀課所選用的材料原本就是以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為終極目標的。以《綜合教程》第一課“永遠別說‘再見”為例,本文是一篇記敘文,描寫了作者兒童時代搬離老房子時的依依不舍之情,祖父敘述自己的經歷開導和引導作者應該有堅定的意志,珍視生命中快樂、幸福的時刻,保持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文章以身邊親歷的事件表達深刻的人生哲理,筆調親切自然,以情動人,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生活中感受的祖孫親情,體會到文中祖父的故事對作者心靈上的觸動才會更有說服力,從而產生愉悅感。在開學伊始,老師在教學時就超越字詞的界限,將重點放在情感的激發和引導方面,為未來精讀課教學奠定情感的基調,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更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謂一舉數得。學生印象深刻的“My Fathers Son”[5]講的是永恒的父子問題,青少年時期的作者與嚴格專制的父親水火不容,但時間淡化了父子之間的仇恨。當父親老了,作者也成了中年人之后,父子之間逐漸從仇視到和解到互相關心,最后冰釋前嫌,父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得以釋放。文章是敘述文,沒有復雜的結構和華麗的辭藻,難度不大,沒有特別深刻的哲理,不是名家之作,卻以最質樸的父子之情打動了“90后”學生,成為他們印象深刻的文章。筆者認為學生學習了這篇文章以后一定會更深刻地理解和加倍珍惜父母對自己的愛,而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也會更加投入。
第三,英語精讀課上的篇章教學模式為精讀課堂上進行美育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基于篇章分析的精讀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將語言美的幾個層次和教學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啟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增強審美能力。“英語語言的美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從思想內容上看,有主題思想美、思想情操美、人物形象美、情節起伏美等;從結構形式上看,有篇章結構美、對稱平衡美、語法嚴謹美等;從音調韻味上看,有語調美、韻律美、節奏美等;從表達方式上看,有詞義豐富美、比喻修辭美、形象描述美、表達變化美等”[6]。篇章教學通常遵循的模式為整體-局部-整體。從整體出發,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分析中心思想,有助于學生感受文章傳達的思想內容美;從局部著手,利用語境幫助學生進行重點詞匯的辨義、難句的釋義、修辭方法的分析,有助于學生感受文章體現的音調韻味美和表達方式美;再回到整體,帶領學生分析結構布局、作者的寫作思路,有助于學生感受文章體現的結構形式美。這樣,基于篇章的精讀教學,很自然地將美育和智育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境界,也提升了精讀課的教學品質。
劉向政認為“把語篇分析與審美意識的培養綜合融入課堂教學中,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整合與同構,有嘗試的必要性”,因為“一旦把美學中的內模仿、移情、直覺形象、審美主客體同構等概念或理論淋漓盡致地運用在語篇教學上,可以最大化地增強學生的想象意識,從而根據所學語篇的意象,通過認理、循理、求理等認知活動,創造性地預見到語篇文本的外顯與內隱意義,再通過理性思維的過濾,歸納、演繹語篇材料,使之抽象化、邏輯化,以便整體掌握其文本內容”[7]。仍以《綜合教程》第一課為例,文章第13段“I want you to remember instead the joy and the happiness of those times when you first said hello to a friend. Take that special hello and lock it away within you—in that place in your heart where summer is an always time.”(譯為:我要你記住那些你第一次問候朋友時的快樂時光。記住那個特別的問候,把它保存在心里,這樣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夏天的快樂和幸福[8]。)“第一次問候朋友”是借代的手法,代指經歷過的快樂時光。“夏天”是暗喻的手法,比喻幸福快樂的時光。“和朋友見面”是個令人高興的體驗。而“夏天”給人的感覺是陽光明媚、玫瑰綻放,孩子們在海灘嬉戲,歡聲笑語和生機盎然,總之,這是令人愉悅的體驗。通過分析這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利用審美心理中的移情、聯想,既能夠使學生深刻領會作者選詞修辭的用意,又能夠從心理上得到美的洗練。《21世紀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課“Sense of Wonder(驚喜之感)”,“Whenever you are and whatever your resources,you can still look up at the sky-its dawn and evening beauties,its moving clouds, its stars by night.You can listen to the wind,whether it blows with majestic voice through a forest or sings a many-voiced chorus around the corners of your apartment building,and in the listening,you can gain magical release for your thoughts.”,在排比句所營造的美景中,讀者頭腦中出現了大自然晨曦微風、流云繁星之美,重新感受欣喜之情,自然能對文章的主題 “探索和思考大自然的神奇的美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有更深的理解。“審美的關鍵之處在于審美意象的生成。審美意象生成的同時,美感也就產生了。美感又叫做審美鑒賞、審美判斷或趣味判斷。過程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也就得到了精神的愉悅”[9]。基于語篇的教學模式對文章修辭方式的分析是精讀課上美育的重要一環。“在語篇中理解文章的遣詞造句、修辭手法有助于深刻領會其精當之處,把握作者的語言技巧和寫作風格,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達到欣賞的目的;同時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修辭能力與語言素養”[10]。利用篇章教學,用教材的原文打動學生,喚醒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審美聯想,從而達到美的欣賞。
三
精讀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審美精神層次上發現語言材料的優美之處,而不是從實用科學角度學習語言的使用,反而這種無為而治的態度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到地道優美的英文,最終內化為自己的創造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活動,如詩歌欣賞、戲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創造美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總之,英語精讀課堂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審美心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5.
[2]王一川.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P.190.
[3]何兆熊.綜合教程(第一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P.ii.
[4]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5]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6]楊賢玉,李悅.論英語教學與審美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2004.7.
[7]劉向政.語篇教學與審美同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9.
[8]馬德高.《綜合教程》課文輔導.新華出版社,2006.8.
[9]張知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學意識[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5.
[10]郭亞玲.語篇分析與精讀教學[A].北外英語專業課堂教學理念與實踐[C].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