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軍
共享 自主 愉悅
——小議幼兒園公共游戲區域的創設與指導
文 蘇軍
我園以公共游戲區域為抓手進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嘗試。力求在游戲中重新認識兒童,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自主發展,感受游戲活動的愉悅體驗。
公共游戲區域 共享 自主 愉悅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可以獲得主動學習的機會,我們要珍視游戲的獨特價值。以往,我園的游戲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獨立開展的,存在著班級游戲區域有限、游戲材料以教師提供為主的狀況,未能很好地實現幼兒園游戲活動所倡導的“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為此,我園以公共游戲區域為抓手進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嘗試。力求在游戲中重新認識兒童,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自主發展,感受游戲活動帶來的愉悅體驗。
1.民俗游戲街
我園地處老城南,臨近秦淮風光帶,有著豐富的民間資源。經過師幼的共同商議,創設了“民俗游戲街”。游戲街以“秦淮人家”為主建筑風,以“老門東”為主題游戲方案,包含孩子們所熟識的傳統小吃:小鄭燒餅、金陵湯包,有孩子們最愛的零食鋪,有集游戲與休息為一體的迷你小座、竹林小吧,還有富有秦淮風情的“多米小區”和時尚氣息的“星巴克”。在這富有民俗特色的游戲環境中,幼兒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也激起孩子們更多愛家鄉的情愫。
2.特色創意坊
游戲應為幼兒創造適合其自主發展的機會與條件,如位于“民俗游戲街”中的“多米小區”以娃娃家為主,中、大班幼兒選擇的頻率就較少。因而,我們將“多米小區”移至小班走廊處,結合園本特色(美術)將其調整為富有角色元素的創意美工坊——“我是大師”“我是巧虎”。在“我是大師”中,教師會定期為幼兒提供大師作品的樣圖和畫有作品輪廓的大樣,并在作品大樣上用不同的符號幫助幼兒識別作品的難易。幼兒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在大樣上進行自由發揮,也可以選擇畫板自主創作可與大師媲美的作品。而在“我是巧虎”中,幼兒可以利用收集來的各種生活材料(紙盤、紙杯、碟片等)和半成品裝飾附件(毛茛花、蝴蝶結、長條花邊等),靈活地運用畫、剪、貼等技能進行創意設計,并將制作好的作品自主地展示在“生命樹”上。幼兒可以選擇各種需要的材料、工具,用適合自己的美術方式盡情地表現。
3.戶外生態園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園將通向廚房的后操場改建為戶外生態園。園內有環繞型的小樹樁和木質秋千、輪胎攀巖墻、班級種植園,還有玩沙、玩水區,并配有豐富多樣的玩沙、水工具,和符合幼兒身高需求的小型水池。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巧妙利用廢棄的黑板、磁性板和透明宣傳板,在與創意美工區一墻之隔的墻沿處打造了一處為涂鴉坊。這個戶外生態園將成為幼兒生活的新天地,有效拓展了幼兒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自發獲取相關生活經驗。
4.生活材料區
材料是開展游戲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幼兒就是在不斷主動的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積累經驗從而獲得發展。因此,我們在介于民俗游戲街和特色創意坊的走廊轉角處設立了“生活材料區”。在年級組商議下,確定了各年齡段幼兒游戲及區域活動可能需要的生活材料,并發動全園師生共同收集,有易拉罐、飲料瓶、紙盒、拎帶等,且對收集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存放、制作相應標簽。教師也會根據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情況不斷地更換與增加生活材料,促進幼兒與材料的相互關系,支持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確保幼兒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
1.實行分段活動
我園由于戶外活動場地及公共空間有限,不能滿足所有班級同時活動的需求,為此制定了公共區活動一覽表,實行分段活動模式。即,一部分班級在上午9點—10點進行公共區和班級區域活動,一部分班級活動時間為上午10點—11點,下午3點—4點進行互換。班級教師結合公共區活動安排,制定本班的活動表,確保每天每個幼兒都能有均等的機會和時間到公共區域進行活動。
2.發揮圖標作用
3—6歲的幼兒正處于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發展階段,圖標是一種介于具體感知和抽象符號之間的主要思維元素,是幼兒創造性學習的工具,利于幼兒自主學習、自主建構。
(1)地標與物標結合
為給幼兒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教師制作了與游戲活動材料相對應的地標和物標。地標是教師根據擺放游戲材料所需的地域面積用紅色標志及時張貼于地面的標記。游戲結束時,幼兒可將裝有游戲材料的紙箱或餐桌歸放于紅色區域。物標是張貼于盛有游戲材料的紙箱或用具外部的,可以告知幼兒箱、碗、盤內的物品。地標與物標的提示不僅有利于培養幼兒物歸原處的生活習慣,也有利于幼兒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
(2)插牌與掛牌并舉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我們應為他們提供更多自由選擇與自主發展的契機。如:在“民俗游戲街”中,我們把原先張貼著價目表、海報、操作流程圖的貨柜進行了改造。在貨柜正面貼上長條透明膜,將價目圖標和食物圖標分別制作成游戲插牌。幼兒可以自主地確定當天經營的品種及價格,也可以到“生活材料區”自由取材,設計需要的品種及價格。有了形式多樣的游戲區域插牌和掛牌后,幼兒參與活動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很好地滿足了幼兒“用我所求、選我所需”的游戲意愿。
3.注重留白效應
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相信兒童是一個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在創設游戲與區域時,可以試著為幼兒留有一塊自我發展的空間。如在游戲區中,我們準備了一些空白的貨柜,幼兒可以根據現有游戲的需求增加經營項目,也可以自行開發新的品種。
4.嘗試混齡活動
動物行為學家康諾認為,幼兒在其生物結構上或許有一種先決性的安排,必須借著與不同年齡同伴的互動,才能達成身心各層面的健全發展。由于我園幼兒缺乏混齡活動的相關經歷,在推行分段活動時,我們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狀態逐步實現幼兒混齡活動和教師混班指導的游戲模式。

在開展公共游戲區域初期,以幼兒分組活動為主,再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為幼兒提供與熟悉的同伴交往與交流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可為幼兒提供區域掛牌展開年級組混班活動,支持和鼓勵幼兒互動交流與學習。最后,園部通過調整分段活動安排,實現混齡活動。
1.調整角色、靜觀活動
通過《綱要》《指南》的學習,教師們都明白應該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但在日常活動中發現幼兒遇見難題時會迫不及待地介入,不是立刻告知幼兒相應的答案,就是提出自認為是發展性的問題組織幼兒研討,使幼兒獲得教師預想到的結果。其實這些并沒有真正尊重幼兒本體,只不過是教師掩耳盜鈴的做法。為此,我們通過優秀案例研討和身邊案例分析,引領教師在幼兒活動時,能夠樹立起一種相信幼兒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念。
2.結合實況、指導活動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為此,我園指導教師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提前一天制定游戲活動計劃,并對游戲計劃模式進行了調整,只備游戲名稱與指導要點,不備游戲材料、導入活動和評價。在游戲中,教師只需圍繞指導要點觀察幼兒的情況,當幼兒向教師需求幫助時,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不對幼兒的行為做出是與否的評判,盡可能為幼兒提供各種解決游戲中的矛盾與困難的機會,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經歷與智慧獲得相關的游戲體驗與經驗,成為游戲的主人。
幼兒園游戲是幼兒活動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們應當不斷地更新課程游戲觀,在公共游戲區域中,尊重、支持幼兒獨特的想法與富有創意的表現,為幼兒提供演繹生活創設的條件與機會,和幼兒共同感受游戲帶來的別樣精彩!
(江蘇省南京市胭脂巷幼兒園)
[1]章麗.《圖標: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新路徑》
[2]唐淑,虞永平.《幼兒園班級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