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摘要】】本文從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分析著手,探討了其內涵和意義,之后探討了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對行政文化的影響,從主體重塑、客體培育及制度創新三個角度來探討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借鑒下的行政文化當代建構策略,旨在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以人為本;企業文化;行政文化;服務
在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落實的背景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行政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我國傳統行政文化還存在著一些負面因素和問題,制約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不利于為人民服務終極目標的實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當代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它的出現給行政文化的當代建構帶來了新的思路。
一、以人為本是當代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工業時代逐漸向新經濟時代轉變,經濟生產從以物質資源為基礎轉變為了以人力資源為基礎,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當今時代,遵循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人為本成為了當代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應運而生。
(一)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內涵。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人在企業中地位和作用方面。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強調人力資源是企業經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離不開人,都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主導。第二,是人本管理目的方面。以人為本的管理目的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挖掘人的潛能,在實現人力資源個人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目標,將企業戰略目標與個人目標有機統一起來。第三,是人力資源管理手段方面。人本化管理是順應人性的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要結合人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管理手段。
(二)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意義。首先,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有利于幫助企業吸引人才,能夠營造優良的人文文化環境,在此環境下,員工不斷進取,為企業發展作貢獻,促進企業不斷壯大發展,從而更好地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形成良性循環。第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形成團結的人才隊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單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生存的,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讓員工認可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管理規范,統一員工的目標,從而形成團結一致的人才隊伍。第三,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經營發展有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能夠規范和引導員工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促進員工不斷進取,自我提升,提升企業人才質量,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第四,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充分地激勵員工。企業文化激勵是企業員工激勵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形成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提升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能夠有效地激勵員工,激發員工工作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并將這種激勵切實轉化為企業的綜合實力。
二、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對行政文化的影響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行政實踐產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意識,是人們在社會中學習和獲得的關于行政的理念、情感、思想及制度、準則和習慣等等的綜合。行政文化與企業文化雖然分屬不同的文化類型,但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某些細節可以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就目前來看,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在主題文化、課題文化及制度文化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消極因素,服務意識淡薄、官本位傾向、專制性、封閉性的問題普遍存在,制約著服務性政府建設,而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對行政文化則有著一定的沖擊和改造作用,下面來進行具體分析:
(一)對傳統行政主體文化的沖擊和改造。從本質上來講,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管理方式,是一種獨立于制度管理的軟性管理,從統治型管理轉變為服務型管理,通過為員工服務來實現員工自我價值,從而激勵員工。
傳統的行政主體文化中,過于注重管制型的管理方式,將管理與控制劃等號,是一種官本位的行政主體文化,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沒有形成民主服務意識,人民參與政治意識十分薄弱,對相關政策不關注,導致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與社會主義為民服務和為民謀福利的宗旨背道而馳。
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中,通過對員工的軟管理能夠激勵員工,提升員工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而在行政文化中,也可以積極借鑒,塑造服務型的行政主體文化,行政主體要將群眾作為員工,轉變傳統的行政理念和行政行為,積極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利,提升人民參與政治的意識和熱情,以此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促進社會穩定、繁榮的發展。
(二)對傳統行政客體文化的沖擊和改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強調以員工為核心,將員工作為企業的主人翁,注重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從而實現對員工的激勵作用。
傳統的行政課題文化受到官本位的影響,屬于一種“臣屬型”文化,強調服從,往往忽視了民眾的人格、尊嚴和自由。人們身為公民,卻不能自主地行使公民的權力,享受公民的利益,往往被動地卷入到政治中,成為臣服的客體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使得民眾過于依賴政府和官員,缺乏參政議政意識,覺得民主決策和行政決策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
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強調員工的主人翁地位,鼓勵員工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這對傳統行政客體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我們應當積極借鑒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塑造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讓公民積極參與到政治中來,打破傳統“臣屬型”行政課題文化的桎梏。
(三)對傳統行政制度文化的沖擊與改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將人治與法治相結合,以制度為管理的基礎,通過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員工的一言一行,保障員工的個人利益,實現員工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的統一。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立也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尊重員工、理解員工、信任員工和關心員工為基礎建立規章制度,通過合理的、不苛刻的規章制度展現人文關懷。
傳統行政制度文化中,政府凌駕于民眾和社會之上,形成了不對等的行政主客體關系,忽略了民眾需求對行政管理的導向作用,行政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對民眾的保證,政府行為透明度有待提升,不利于行政效果的有效實現。
行政制度文化可以借鑒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行政政策和行政制度,尊重民眾、理解民眾、信任民眾、關心民眾。促進民眾意志與國家意志的統一,建立以人為本的行政制度文化,保證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三、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借鑒下行政文化的當代建構
上文中從行政主體、行政客體及行政制度三個方面強調了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對行政文化的重要影響,明確了行政文化借鑒以人為本企業文化的重要意義,下面對應的從主體重塑、客體培育及制度創新三個角度來探討以人為本企業文化借鑒下的行政文化當代建構策略。
(一)建設以人為本的行政主體文化。1.更新行政管理理念,樹立服務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意識決定行為,因此,政府應當積極轉變和更新行政管理理念,摒棄官本位思想,樹立民本位意識和服務理念,處理好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民眾是政府的供養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賦稅的承擔者,政府和行政人員為公眾服務不是對公眾的恩賜,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同時為公眾服務也是行政管理的最終目的。因此,建構以人為本的行政文化首先需要轉變和更新理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做到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2.轉變職能。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著嚴重的越位和失位的現象,因此,轉變政府職能是當代建構以人為本行政文化的重要需求。首先,政府政治職能應當積極提升行政民主化,大力發展民主政治,積極為公民參與行政決策和行政決策實施提供條件和機會,通過公民的參與來指導行政管理,深化行政管理效果。第二,政府應當重視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及宏觀調控等方面的職能,通過市場監管來對違反市場規則、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當市場機制失靈則通過宏觀調控方式來發揮作用,保證經濟和諧、健康發展,通過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當今時代,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凸顯,例如住房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社會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協調和整合多方利益關系,保證民主和人本的實現,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第三,政府應當積極行使服務職能,行政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行政管理就是為人民服務,因此政府需要積極行使服務職能,有預見性地把握社會問題,提升服務的主動性。
(二)建設以人為本的行政客體文化。1.培育公民社會組織。公民社會組織指的是以服務公眾為宗旨且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合法組織,公民社會組織是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是民眾參與政府公共決策的載體,培育公民社會組織是當代建構以人為本行政客體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應當拓展公民社會組織資金來源,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擺脫對政府撥款的依賴性,為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資金基礎。第二,應當打造穩定的公民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倡導社會志愿服務,鼓勵優秀人才加入,以人才的發展來促進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第三,應當加強公民社會組織與群眾的聯系,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公民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和載體作用。2.強化公民主體意識。首先,應當加強對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性政府的構建需要政府與公民積極互動,共同努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培養政治參與技能,灌輸政府服務理念。第二,應當積極拓展公民參與政治的渠道,例如通過在政府電子化建設、網絡參政議政、加強信訪工作等來提升公民參與政治的便利性。第三,應當積極完善政府回應機制,政府的回應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最大動力,例如完善政府服務承諾制、政府價格聽證制等。3.提升公民綜合素質。以人為本行政客體文化的建構中,提升公民參與政治意識是前提,提升公民綜合素質是保障。應當從教育體制改革、加強普法宣傳、堅持以德治國等方面著手,提升公民文化水平、法律意識和道德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作用,從而深化行政管理效果。
(三)建設以人為本的行政制度文化。1.建立以人為本的行政法律制度。法治是構建以人為本行政制度文化的重要基礎,服務型政府主張以民眾為本需要通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來實現。因此,應當建立以人為本的行政法律制度,保證社會有法可依,保證民眾有法可守,保證統治者權力有法可約束,法律制度是對民眾的保護,是對政府的約束和限制,是對政府為人民服務的重要保障。2.建立政務公開制度。建立政務公開制度是保證行政管理的透明,保證政務接收民眾和社會監督,除了涉及到國家機密和經濟安全等政務之外,都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向社會和民眾公開,保證政府服務的公開性、公平性和公眾性,通過落實公民的知情權來促進行政管理作用的實現。
四、結論
服務型政府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行政文化建構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建設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借鑒企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摒棄傳統的官本位思想,構建以人為本的行政主體文化、行政客體文化、行政制度文化,真正實現政府行政管理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范道琴.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3.
[2]唐淑香.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D].湖南大學,2005.
[3]游娜.論“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構建及其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6.
[4]崔光明.神火集團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鄭州大學,2007.
[5]黃靜,游士兵. 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研究[J].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5):619-624.
[6]時穎. 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