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杰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平山與建屏分設,滹沱河以北以郭蘇和柏里之間的自然山嶺為界,滹沱河以南以石羊溝和青楊樹之間的自然山嶺為界,東部為平山縣,西部為建屏縣。
由于連年戰爭,國家和老百姓都很貧窮,師資缺乏,學校很不正規。為了發展教育事業,1946年3月,建屏縣政府在洪子店東寺二高舊址創辦了建屏師范學校。校長楊儒秀,招收一年制初師班50名,教室就設在和尚們念經的經堂寺廟里,教師辦公室和學生宿舍均在和尚住過的小屋里。6公里內學生走讀,遠處住宿。伙食費靠半工半讀,學生農忙時打工或包工掙錢補助伙食。沒有正規課本,教材是刻蠟板印篇子或老師講學生記。課程設有數學、語文、歷史、地理、政治、體育、音樂、美術,從二班起增設了代數、物理、化學等。學生大部從完小畢業生中招收,也有從干部中招考的。學校建有黨支部,當時學生年齡偏大,有不少學生黨員。大家學習十分刻苦,同年冬即畢業,當了小學教師。
1947年3月,招收第二班,學制改為二年。本年冬,因配合土地改革,停課4個月,學生大部當了土改工作隊隊員,翌年春節后復課。
1948年楊儒秀調離,李興唐接任校長。1948年春招收第三班,學制二年。時值解放戰爭,學生中不斷有人參軍參干,流動大,缺額較多。1948年6月,二、三班同時招收了一批插班生。成績較好的8人插入了二班,學習6個月畢業。插入三班14人,學習了一年半。
1949年李興唐調離后,齊德讓接任校長,翌年齊德讓調離,齊履祥接任。當時學校條件較差,但師資水平很高,齊履祥是平山建黨初期的老黨員,老師們都是‘七七事變前的大學生,康偉之擅長文科,侯祥長于數學,楊璽精于理化,封慧擅長文史與書法,劉德欽是個多面手,各科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1949年3月,中央從西柏坡移駐北平后,為了充分利用這里的幾百間房屋,建屏師范從東寺遷入西柏坡中央舊居,教學條件大為改善,中央的大房間都作了教室,小房間都作了師生宿舍,中央大院的露天舞場成了操場,大伙房仍沿用為伙房。同年8月,招收了一期50人的教師輪訓班,1949年底三班和輪訓班同時畢業。
1950年1月,新招師范四班和輪訓二班,自己有幸成為師范四班的學生。隨著新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師范規模逐步擴大,走向正軌,從四班開始,課程齊全,學制改為三年,經費基本由國家撥付,學生不再打工,但背糧、運煤、種菜等服務性勞動仍由學生負責。
在此又相繼招收了師范五、六、七班、附中一、二班、教師短訓班。由于人多,除毛澤東、劉少奇等幾處領袖小院未占用外,中央的大小房間都利用上,還有許多學生住在西柏坡和北莊的民房里。因西柏坡住房緊張,兩期短訓班均辦在西柏坡附近的南莊村,由師范老師去授課,完小畢業生培訓3個月,即分配當初小教師。
1951年春,建屏師范全體師生一致通過決議,要求把學校改為“毛澤東師范”,后來聽說,七屆二中全會上已有不準以人名做地名的決定。
建屏師范在西柏坡辦學5年(1949.3--1953.12),校名一直未改。有一位古月中學校長曾在報刊撰文說,建屏師范在西柏坡期間叫柏坡師范,與事實不符,應予糾正!
1952年初,師范附中一班遷入東寺,并正式命名為建屏中學,楊德秀任校長,1953年由春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7月在此招收了3個班,在西店招收了4個班。
為了加強領導,統一管理,1953年12月,東寺上的建屏中學和西柏坡的建屏師范,統一遷入新建成的建屏中學新址——洪子店西店,與這里的4個中學班合并,統稱建屏中學。建屏師范校長韓尚英任校長,原建屏中學校長楊德秀調任趙縣中學校長。此時共有4個師范班,9個中學班,統一按入學時間重新排了班次。
此后,中學班招生量逐年擴大。師范班逐年縮小,1953年7月招收師八班后不再招生。1954至1956年畢業的五、六、七、八班學生,因縣內小學師資飽和,有許多人分到外縣,其中1956年本縣只留了2人。同年7月師范班停辦,徹底完成了由師范向中學的過渡。
建屏師范在極其艱苦的環境里,幾經搬遷,堅持辦校11年(1946.3--1956.7),共培養學生600多人,大都當了教師,后來有100多人先后轉為黨政干部。緱增福任過石家莊地委常委、農工部長,田永增任過廣東江門軍區司令員,付亮任過石家莊地區行署專員。
1958年秋因修建崗南水庫,建屏中學遷至古月鎮南古月村。9月建屏縣與平山縣合并,建屏中學正式更名為河北平山古月中學。1958年7月招收第一屆高中,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以后規模逐步擴大,質量不斷提高,1965年高中9班高考升學率達95%,劉霓生、姜學兵考入了清華大學,李玉民考入了北京大學。
古月中學建校70年來,畢業的學子約2萬多人,人員遍及全國,有科技人員,有企業家,有教授,有軍官,有編輯記者,有黨政干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就是古月中學52班的學生。
(作者系退休干部,致力于西柏坡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