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易
內容摘要: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制定了全新的規定,合并與整合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這兩門課程,高度概括法律基礎知識部分,要求教師在有限的篇幅與學時下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效實現教育目標。本文就對新時期高校思政課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時期 高校 思政課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
一.新時期高校思政課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現狀分析
新時期高校思政課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學習目的單一。有些高校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錯誤認為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不能將其用于實際生活和今后工作中,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往往只死記硬背知識,理解僅僅停留于字面,不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法律知識,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降低思政課教學效果。②知識專業性不強。高校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教育和培訓,不是法律專業畢業,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教材知識的講解,而對深層次法律知識的講述加以忽視,偏向于法律知識的普及[1]。一般來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會表述出教材中講解的法律層面知識和背景知識,導致學科知識缺乏較強的專業性,學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更加無法將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中。
二.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有效策略
首先,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法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需要對學生法律素質和法治觀念的培養加以高度重視,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和諧社會建設中。同時教師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針對某些淺顯的法律案例及條文進行講述,還需要適當融入哲學和文學等知識,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聯系,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素養。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效運用法律來維權,通過法律知識的使用來提高法治觀念及法律素養,從而避免在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中出現違法行為。
其次,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公民義務與權力和許多制度的實施都是以憲法為基礎,并且其他法律也要遵從憲法,因此學生在學習法律基礎知識時,應該對憲法具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我國憲法的原則及特征,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2]。從公民意識層面而言,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時需要具備正確的公民意識和牢固的社會基礎,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應自覺履行義務。因此高校教師在思政課中講述法律基礎知識時,應該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主動學習法律知識,能從自我發展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組織實踐課,如法律援助、法律志愿者活動、法律咨詢等,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實現服務社會的目標。
最后,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目前高校思政課中涉及的實體法和部門法較多,但是內容基本是高度總結和概括,缺乏對重點知識的標注和明確講解。因此教師在講述法律基礎知識時,應該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進行授課,將刑事法和法律制度與重點講述內容相結合,使學生詳細了解我國的民法,掌握相關法律的要求及含義,明確公民的基本權利,將所學知識有效運用于實踐中。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下,教師可以適當運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3]。
三.結束語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當前高校思政課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習目的單一、知識專業性不強、學生不能應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等,嚴重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強化學生綜合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感染力和有效性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敬超.新時期高校思政課中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5,04:296+295.
[2]葉正明.高校“基礎”課中法律知識的教學模式探索——以適應學生成長和需求為導向[J].文史博覽(理論),2012,05:77-79.
[3]唐獻玲.淺析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建構——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視域思考[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5:63-65.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