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蓬鵬
【摘要】目的:探討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I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患者5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取前路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采取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平均住院的時間、平均骨折愈合的時間以及神經功能分級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具有更高的優良率(96%),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的時間明顯更短,P<0.05;觀察組神經功能分級為E級病例明顯更多,B級病例明顯更少,B級、E級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級和D級病例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以及推廣。
【關鍵詞】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脊柱胸腰段骨折;臨床治療
本文針對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患者分別給予了兩種不同入路的固定融合術,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效果略佳,詳細情況如下文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骨折脫位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入院時間隨機均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20-53歲,平均年齡為23.3±1.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為23.3±2.0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組問比較,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前路內固定術,采取側臥位,暴露椎體前方和側方,對受傷部位的中后方骨質和椎間盤進行切除處理,首先清除前方的致壓物,植骨,進行內固定,使用氯化鈉溶液對傷口進行沖洗。
觀察組:采取后路內固定融合術,采取俯臥位,進行全麻,圍繞著骨折椎體,在C型臂觀察下進行手術操作,使用椎弓根螺釘開始進行內固定治療。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傷口清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平均住院的時間、平均骨折愈合的時間以及神經功能分級情況。
神經功能分級:
A級:癱瘓,失去活動能力和知覺,大小便不能夠自控;
B級:存在部分知覺,但是失去自主活動的能力;
C級:失去完整的運動功能,肌力級別為1-3級;
D級:運動功能正常,肌力為3-5級,但是存在神經功能障礙;
E級: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正常。
2結果
2.1治療有效率
與對照組患者相對比,觀察組患者具有更高的優良率,兩組數據問的差異存在統計學的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
與對照組相對比,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術后骨折愈合的時間明顯更短,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差已存在統計學的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神經功能分級情況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神經功能分級為E級病例明顯更多,B級病例明顯更少,B級、E級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C級和D級病例無明顯差異,P>0.05。如表3所示。
3討論
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由于受到強大的暴力作用導致椎體發生移位,其中椎體小關節由于椎體脫位出現骨折的情況,同時導致神經根和脊髓受到損傷。因此,采用手術對脊柱胸腰段骨折脫位進行治療,其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椎體脫位的復位,為患者緩解脊髓和神經根受到的壓迫,進而促進脊柱融合,并且確保脊柱的穩定性。
前路減壓復位固定手術,適用于胸腰段骨折和脫位程度比較輕的患者,通過對組織和骨塊進行切除,進行減壓后,再置入植骨,促進椎體間植骨的融合,最后使用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但是,該手術方式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手術復雜性較高,出血量較大,與后路手術對比復位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對脊髓造成損傷。而采用后路椎間融合術對全椎間盤進行切除,可以恢復椎間隙的高度,并且促使椎間孔的減壓得到改善,提高椎間融合。該手術通過后路椎管把植骨塊植入椎間,并且聯合后方椎弓根落定以及連接桿的鎖定共同對椎間融合產生促進的作用。可見,采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比前路復位固定手術具有更高的治療有效率,手術治療方式對胸腰段骨折脫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恢復椎體的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