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童話故事的趣味性,進行有聲有色的講解,為學生營造歡快的學習氣氛,再將識字教學融入其中,強化學生的識字能力,是一種十分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將識字教學與童話故事教學聯系在一起,啟發學生新的識字方法,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在童話故事教學中引導學生識字的必要性
童話故事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豐富思想感情。小學低年級語文實現了字母-簡單字-詞-句子的跨越,不斷提高學生文字表達的能力。對字詞的學習和記憶成為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按照教學標準的要求,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之本,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靈活開展識字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掌握足夠的字詞,打好語文學習基礎,才能正確地理解文章,體會句子的特點和優美。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能力,達到識字數量多、深入了解字詞含義的教學目的。
童話故事教學一直會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對學生的啟蒙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不僅可以從故事中了解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還可以積累大量的陌生字詞,為其深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童話故事在教學中的比重和生詞的數量都比較客觀,值得教師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教材。不僅如此,童話故事為學生提供了認識和理解字詞的環境,讓小學生接受的速度和準確度更高。由此可知,在童話故事教學中對字詞學習進行有效的延伸,可以大大強化學生的識字能力,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童話故事教學,強化學生識字能力的措施
1.童話故事教學場景化,深入記憶陌生字詞
小學低年級的童話故事結構和內容都比較簡單,大多可以采用對話形式進行展現。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場景化處理,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人物變化以及深度變化進行分層,將每一層改編為課程教學場景,放慢教學速度,增強學生對童話故事的體會和感受,對場景中的字詞含義以及字形結構進行深入講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松鼠找花生》一文,小松鼠與鼴鼠進行對話,小松鼠等呀等一直都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花生,留下了“誰把花生摘走了”的疑問。這個小故事可以分為四層,即花生開花、“二鼠”對話、耐心等待、發出疑問。教師帶領著學生對每一層次的內容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將學生引入場景之中,甚至可以讓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復述。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每個句子中的字詞進行講解,如“花,花生的花,開花的花,花朵的花”,讓學生將教材內容和講解穿插著跟讀,讓學生對大綱要求的每個詞匯都有清晰的認識。
2.利用童話故事進行字詞聯系和擴展
童話故事具有很大的擴展性和思考性,對字詞的聯想和擴展有很大幫助。字詞的擴展可以通過組詞、造句進行,也可以通過輔導練習教材進行,但這兩種傳統識字的方法具有獨立性和強迫性記憶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害無益。童話故事的擴展和思考實現了思維空間的聯系性,調動了學生利用字詞表達自我的興趣。例如:在《兩只小獅子》一文中,學生會對勤奮小獅子和懶惰小獅子長大后的故事進行思考,想知道最后的結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理對課文內容進行擴展,敘述兩只小獅子長大后的表現,可以是懶惰小獅子沒有食物向勤奮小獅子求救;也可以是懶惰小獅子聽從媽媽的建議與勤奮小獅子一樣,勤奮練習各項技能。在故事的擴展中加入已經學過和容易學會的陌生字詞,讓學生進行字詞探索,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觸到應該學習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把握好擴展的用詞和內容復雜程度,不應該過于困難,讓學生失去探究的興趣,也不可過于簡單,失去擴展字詞的目的,應以全篇200字左右而陌生字詞8到12個為宜。
3.開展班級童話交流活動,鼓勵學生閱讀童話故事
一般來講,童話故事是為兒童編寫的,采用的語言和文字淺顯易懂。小學生在閱讀中還可以向家長和教師詢問其中不懂的內容,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從童話故事中得到很多的語文知識。出于識字的需求,學生的童話讀本應該帶有拼音和圖畫,將復雜童話故事進行整合改編,容易被學生接受。例如:教材中有簡化版安徒生童話《丑小鴨》一文。這篇文章內容簡單直接,涉及的生熟字詞數量有限,可以作為學生探究其他童話的模板。教師為學生選擇這樣的童話讀本,鼓勵學生進行童話學習,并定期開展童話故事交流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講述自己頭腦中的童話故事,為學生指出自己收獲的字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童話故事中字詞的記憶深度。
總之,童話故事是最有思維自由的教學內容之一,對培養學生識字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童話故事教學可以和識字教學聯系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發揮作用。教師應該從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童話故事讀本和擴展性故事,從而達到強化學生識字能力的教學目的。
責任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