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華
小學數學是集運算、想象、實驗、邏輯等多方位于一體的學科。實驗是數學學習的重點,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以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出發點展開學習,喜歡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教師將數學實驗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做實驗建立對數學的初步感知,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設想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學中引入實驗,最終目的是使小學生愛上數學,學好課堂知識并能將之應用于生活中。
一、借助生活素材導入
小學數學實驗大部分基于生活實際。在實驗中往往需要借助教學輔助器材,一些工具或者模型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將復雜的數學圖形分割化,將繁瑣的數字運算簡便化。通過人為創設數學情景,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完成理解數學概念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知識點時,筆者首先告訴學生,生活中的物件都是由不同圖形組成的,如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呢?以簡單圖形為例,請學生將一塊紙裁成梯形形狀,不需要嚴格按照具體的尺寸裁剪,只需形狀相似即可。教師在此過程中注意觀察每個學生不同的剪裁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發現有不同的裁剪方式。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分別按照每一種方式計算梯形面積。學生給出答案:第一種方法,將矩形和三角形面積相加;第二種方法,將矩形和三角形面積相減,兩種方式最終都可以得到梯形面積。學生從中認識了生活中復雜圖形的形成過程。
“剪梯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解題方法的多樣性。這個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和發現的空間,吸引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盡量用已知的生活實例作鋪墊,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知識的學習,同時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小學生有“三好”:好奇、好動、好思。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創設簡單的思維型實驗,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再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進而得出答案。之后改變條件,鼓勵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規律提出假設,解決新的問題。
以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方向與位置”為例,對于“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意義?我們什么時候需要使用坐標系”等問題,小學生的認知普遍模糊,于是筆者以學生的座位為例進行引導(學生姓名以A、B、C代替)。
師:A同學坐在教室哪里?
生:第一排第一列。
師:B同學呢?C同學的位置呢?
生:B的位置在教室第三排第四列,C的位置在教室第四排第五列。
筆者接下來提出問題:“你們說B的座位在第三排第四列,C的位置在教室第四排第五列,是不是以A定位數過來的呢?”學生回答“是”,于是筆者緊接著問:“現在,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如果A坐在教室的第0排第0列,那么此時B同學坐在教室的哪一排哪一列,C同學呢?”學生開始思考,展開討論。此時,筆者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數字規律。有學生大膽提出,如果A的位置是0排0列,那么B的位置在第二排第三列。筆者鼓勵其他學生大膽猜想,以B座位為定位基礎,C同學的位置在哪兒?待學生給出正確回答后,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原點的概念,在這個例子中,A的位置就是坐標原點。繼續提問:“如果以B的位置為坐標原點,C的位置在哪里?”問題層層深入,以相同的規律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發現及時總結規律的重要性。學生從生活實際感悟數學,以具體位置理解“坐標原點”“平移”等抽象概念,學會總結規律,解決問題。
三、及時進行總結反思
小學數學中的實驗以學為主,以樂為基調,目的在于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教師一定要把握住度,不要以簡單的“游戲性”代替數學教學的知識性和嚴謹性。在實驗設置中,注意活躍課堂氛圍,更要注意總結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學習分數除法時,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整數除以整數”的知識點,之后再計算分蛋糕的問題:1.每個人吃1/4個蛋糕,8個人一共吃多少個蛋糕?2.把兩個蛋糕平均分給8個人,每個人能吃到多少蛋糕?3.有2個蛋糕,每個人能分到1/4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吃?這三道題體現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分數除法和整數除法一樣,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筆者請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把紙的5/7平均分成4份,用算式表示就是: ÷4= × = ,此時除法轉成了乘法運算。總結:分數除以整數,等于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除數不為0)。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所有的除法運算都可以轉化為乘法進行計算。
數學知識點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實驗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理解概念的本質和意義,進而形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設置相應的實驗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實驗,借助圖形、公式或者已經掌握的知識完成新課程的學習。通過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給學生展示多樣化的數學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