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峰
2014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構想,也為中俄蒙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2015年,內蒙古接待俄羅斯、蒙古國過夜旅游者分別為51.4萬人次和81.7萬人次,占全國接待俄羅斯、蒙古國總人數的32.5%和80.6%,中俄蒙三國跨境旅游交流規模年超過500萬人次。本文正是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內蒙古與俄蒙旅游業的合作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推動中俄蒙跨境旅游業的深入發展。
一、內蒙古與俄蒙旅游業合作機制形式
近幾年,內蒙古與俄蒙在旅游業方面進行全面合作的機制類型可以歸納為:國家層面及地方政府層面的協調機制、聯席會議機制、口岸區域旅游文化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的交通運輸合作機制、旅游業務實合作機制作等五方面。
(一)國家層面及地方政府層面的協調機制
國家層面及地方政府層面的協調機制在戰略上首先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家旅游局關于跨境旅游合作區的具體要求,制定總體規劃方案,考慮地域差異性、機制能動性、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其次是會同沿邊地區政府及自治區公安、外事、交通運輸、邊檢、海關、質檢等多部門聯合啟動創區方案,共同探索形成跨境旅游合作區的總體框架,規范出入境有關旅游線路、車輛、人員等因素的便利化程序。2015年6月18日蒙古國駐呼倫貝爾領事館在海拉爾開館,從國家和政府層面為中蒙兩國的旅游合作創造了條件。但目前中俄蒙三方在這一層面的協調合作細化程度和具體策略有待繼續深化、完善。
(二)中俄蒙三國五地聯席會議機制
2014年建立的中俄蒙三國五地旅游聯席會議機制,已分別在呼和浩特市、伊爾庫茨克和烏蘭巴托舉辦了三屆,及時提出了方案執行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上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旅游局。通過旅游聯席會議機制,推動跨境旅游合作區的發展。一般來講,建設跨境旅游合作區條件不成熟時,先從邊境旅游試驗區做起,條件具備時,再共創跨境旅游合作區。因而通過三國五地聯席會議機制可及時針對方案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促進跨境旅游目標的實現。
(三)口岸區域旅游文化合作機制
中俄蒙沿邊地區、地方層面和國家層面的三邊經貿合作機制不斷涌現,地方層面的經濟合作高漲,自下而上地影響了三國政府間的交往,并自上而下地給予了地方層面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更大的發展機會。在已有的三邊或雙邊經貿合作的基礎上,通過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多元化口岸區域旅游文化合作機制,打造邊境旅游風情項目及民俗飲食街區文化和節事文化項目,建立多元化的口岸特色旅游文化區。
(四)與沿線國家的交通運輸合作機制
目前內蒙古與俄蒙交通運力有限,航線密集度不高,且均為季節性航線,運輸成本較高。已開發航線中,主要形式是政府主導下的企業合作形式。因而,加強交通領域多邊合作機制的建設,才能促進旅游業的共同發展。
(五)旅游務實合作機制
內蒙古政府十分重視國發72號文件的落實工作,全力推進“滿洲里—紅石、二連浩特—扎門烏德、阿爾山—松貝爾”跨境旅游區建設,已初步完成了3個旅游合作區的規劃編制。推介呼倫湖、貝加爾湖、庫蘇古爾湖三湖之旅跨境旅游線路,推動建設三國旅游合作區和邊境旅游試驗區。同時開發室韋—黑山頭、滿洲里—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阿爾山、滿都拉—甘其毛都等區域自駕游小環線,務實合作局限在一定范圍內,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二、內蒙古與俄蒙旅游業合作機制面臨的問題
中俄蒙經濟走廊尤其在通關、進出口檢疫等方面標準不一致,辦理人員簽證等手續耗時較長。內蒙古與俄、蒙旅游業合作機制中面臨的問題有:
(一)中俄蒙三國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之間相互認知度較低,缺乏跨境營銷機制
中俄蒙三國人民相互認知不足,首先,彼此對對方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的喜好、出入境政策認知不足。如俄羅斯游客對內蒙古旅游的認知仍停留在邊疆小城鎮旅游資源上,而我們對俄羅斯的認知也主要是在對其標志性的景區和城市的了解方面;其次,相互文化認知度較低,俄羅斯的游客對歐洲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兩國文化的深刻內涵,了解雙方游客的需求心理;再次,官方和民間的相互跨國旅游推介、營銷機會不夠頻繁,影響力不足,參與企業面窄,企業數量少,也是導致相互認知不足的因素。因而,合力打造跨境旅游形象,并在旅游展會、網絡營銷等方面形成統一的跨境營銷機制勢在必行。
(二)中俄蒙區域合作機制不成熟
中俄蒙都屬于旅游資源開發較晚的國家,由于缺乏系統的區域合作機制,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旅游業總體發展水平遠落后于歐美國家,這樣致使旅游業在短期內只是停留在邊境旅游階段,而不是跨境旅游深層次與多渠道的合作方面。在實際操作層面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邊境區域內支持企業相互投資,政府給予財政或稅收方面的支持或補貼,完善三邊游客人身、財產安全保護措施,開展旅游項目招商,組織旅游文化活動展示,并定期開展活動,促進中俄蒙區域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
(三)跨國旅游務實渠道機制不夠暢通
中俄蒙旅游合作中,部分俄羅斯及蒙古的高消費階層,到歐洲地區交通便捷且費用低,通關便利,各種商旅設施完善,更主要的是歐洲地區社會秩序良好,人身和財產安全有保障。特別是,歐盟成員國多達幾十個,許多國家與俄羅斯西部毗鄰,彼此之間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達,如果歐盟與俄羅斯就取消簽證達成協議,那么必將使俄羅斯包括遠東地區在內的游客分流出相當大一部分,導致我國面臨著高端客源被分流的風險。
三、內蒙古與俄蒙建立旅游業合作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從政府層面持續推動企業間的務實合作
只有從政府層面積極為中俄蒙旅游企業合作牽線搭橋,對好項目給予相當的資金補貼,才能推動務實合作的深化。中蒙博覽會期間,中俄蒙旅游企業合作達成多項合作意向。中俄企業簽定的旅游專列,已于2016年7 月3 日發車,7 月9 日呼和浩特—伊爾庫旅游包機起飛,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與蒙古國東戈壁省的地區合作正在履約,企業實現了互訪踩線,逐步打破邊境旅游運營的行業壁壘和區域壁壘。目前內蒙古有邊境旅游線路21條,其中對俄6條,對蒙15條。邊境旅行社43家,其中,經營中俄邊境游旅行社21家,中蒙邊境游旅行社22家,此數量與內蒙古旅行社數量相比,數量太少,因而政府需不斷創新政策持續推動企業間的務實合作。
(二)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
跨境經濟合作區從建構路徑來看,一種是在區域兩邊共同規劃跨境旅游合作區;另一種是依托邊境口岸的單方規劃起步,吸引或鼓勵對方邊境地區采取相應的政策,實現雙方的對接運作。一般而言,邊境地區是資源積聚地或未開發地區,遠離其國內中心市場,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因而,跨境經濟合作區需要由中央統籌管理,再高度重視通道互聯互通,還要通過發展旅游業推動人心的互聯互通,具體舉措有:
一是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內,內蒙古應開發適應俄羅斯、蒙古國游客的旅游產品,通過交通樞紐,引導游客向海拉爾、阿爾山、呼包鄂方向的延伸。
二是把國家間毗鄰地區作為統一的目的地建設,建設風情各異、產品有機組合、特色互補優化的跨國旅游目的地。
三是研發大旅游產品,將二連浩特、滿洲里和海拉爾的產品融入游客南下過境、濱海度假的轉向需求中。增加二連浩特、滿洲里和海拉爾通往我國主要城市和東南亞國家地區的主要航線,實現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客人從內蒙古走向東南亞、走向中國內地,使得旅游業成為內蒙古向正北開放的重要產業。
(三)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擬建國家級科技中心,以提高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科技水平。中俄可通過投資和技術研發等形式,共同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基地,創立科技旅游新園區、新領域。近日,內蒙古將建成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此作為推進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為此,內蒙古應加強與俄、蒙的網絡互聯互通工程,以三種文字形成統一的旅游網站,以中俄蒙一體化的區域旅游產品形象展示在國際旅游市場中,在跨境區域內開展科技創新,以科技促跨境旅游的發展。
(四)發揮內蒙古的交通、口岸、通關優勢
1.完善多邊區位交通合作機制
以滿洲里、二連浩特口岸為連接點的歐亞大陸橋是連接歐亞最便捷的運輸通道,便利的交通使得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游客到中國旅游的費用甚至比在其國內旅游、療養和度假還要便宜,俄羅斯旅游運營商協會對遠東地區一些城市,十幾家旅游公司調查的結果顯示,俄羅斯遠東地區大多數居民都愿意選擇來中國旅游。目前,內蒙古境內機場總數達到12個之多,“十三五”期間,預計開通32個機場,呼包高鐵動車組正式開通。蒙古國和俄羅斯已開通去往內蒙古的航線和火車運輸服務,雙方人員交往日益頻繁。
2.發揮內蒙古口岸優勢
內蒙古有18個國家級對外開放的口岸,其中3個對俄口岸、5個對蒙口岸開通了邊境旅游業務。圍繞口岸打造中俄蒙邊境互市貿易區建設,每個區域分別對接俄羅斯、蒙古國的不同城市,利用口岸優勢深度開發內蒙古不同地域的風俗旅游產品,并把邊境口岸作為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轉口岸,通過發展口岸旅游經濟,促進口岸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3.通關新政的優勢
俄羅斯出臺通關新政,有利于本國居民特別是遠東地區居民出境購物游。俄羅斯國內游與境外游相比較為薄弱,國內游發展面臨的是昂貴的交通運輸費用等不利因素。俄業內專家認為,在交通費用約占旅游費用一半的情況下,只有富人才能在國內旅游,而中國邊境省區一直是俄遠東居民休閑游和購物游的首選地。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地應借助這個優勢與航空公司進行多條線路包機合作,政府在必要時給予財政補貼、減免稅政策或公共設施投入,將俄羅斯、蒙古境內更多的游客引入到中國邊境及中國內地。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