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概念是數學教學內容中的基礎,是引導學生打開數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由于小學生思維尚未發展成熟,再加上教師的教學策略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效果普遍不是很好。面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認真分析,積極面對。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
概念是一個人思維的出發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對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實現靈活運用。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基礎內容。教好概念,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增強他們對數學的鉆研熱情,促使學習效果不斷提升。
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脫離現實。一些教師在開展概念教學之前,往往先讓學生將概念內容背下來,然后再將概念融入到習題中。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似懂非懂,并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義。機械化的習題練習,固化了學生的思維,類似問題稍作改動他們便無法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
二是教學內容孤立。概念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礎。一般來說,小學數學教師會根據課程設置來進行授課安排,將概念內容和其他的相關知識分割出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比較零散,沒有形成體系。孤立的概念教學,對學生理解知識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能較好地構建起系統的認知。
三是歸納概念倉促。對于概念的不斷重復是概念教學中的必經過程,這對學生的概念理解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教學中的很多時候,教師對概念的歸納和引導比較倉促,沒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來進行逐步歸納。小學生本身記憶力較差,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存在困難,他們更加傾向于認識具體事物。如果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來展開概念歸納,那么就會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概念,從而影響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是從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概念屬于數學知識中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對于小學生來說有點難于理解。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將概念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景結合起來,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情境。同時,教師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將概念由淺至深逐漸導入教學活動中,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體系化的知識結構。
小學生對概念的接收需要一個準備過程。如果教師能在引入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學效果自然會大大提升。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提取有關數學概念的內容,將之引入課堂,帶給學生一種親切、熟悉的感覺,從而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教師也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將數學概念融入教學設計。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想象力豐富,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會自覺地進行探索和思考。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特點,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讓學生對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在體積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杯水和一些小石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把石頭扔進水里后水會溢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就對水的空間和石頭的空間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再引出體積的概念就順利多了。通過簡單的情景導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培養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不失為課堂中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
二是在實踐操作中理解概念。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抽象概念的認識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一些具有直觀性的方式來引入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除法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手分小棒或者紙片,用這種體驗的方式來逐漸導入除法的概念。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切實體會到“平均分”的含義,從而逐步理解除法的概念。這種方式比起教師直接用口述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更加具體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是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對于小學生來說,上課之前的預習過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開展數學概念教學之前,應當積極地將數學概念內容融入到預習過程中,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同時,教師應明確預習目的,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點。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預習概念,讓學生自己理解,形成初步的認識。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應逐步展開概念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利用自己原來已經學習過的概念和知識進行拓展,從而發現不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以及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往往能找到正確的方法來預習,這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得心應手。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概念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利用各種手段來展開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出發,找到適合班上學生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