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當今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展,學生需在很多學科上投入精力,不能給數學留下足夠時間。在教學上,就需要教師能夠營造高效課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的成績,打破數學難學的桎梏。
一、問題引導,設置懸念
在數學教學中,切不可實施“填鴨式”教學方法,既不符合數學學科,也不符合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當積極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讓他們由“純粹的聽眾”轉變為課堂的參與者。在教授理論知識時,最好不要由提出概念到詳細講解“一氣呵成”。在剖析其中的知識點時,應該適當留有空白,適時提出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在聽課時,不僅“帶著眼睛和耳朵聽課”,也要“帶著腦子聽課”。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中全神貫注,課堂教學自然高效。
比如,在講“三角形”時,并沒有開門見山對課本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上課時,先在黑板上畫了許多各種類型的三角形,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三角形的特點。幾分鐘后,對學生提問,讓他們敘述在觀察中的收獲。有學生回答:“每個三角形都有三條邊”,我對她提出表揚,接著又問:“那么,這三條邊有什么關系嗎?”學生們仔細觀察后,又有學生說:“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不然的話三條邊不能首尾相接。”教師肯定他的說法后,接著講了三角形的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理論。之后又問:“那么,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點嗎?”學生思考后回答:“三角形的三個角中,不能有兩個以上的直角或鈍角,不然不能構成封閉的圖形。”教師贊揚了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然后對三角形的理論知識進行了系統的講解。整個課堂上,所有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學成果頗為優異。用一個個小問題將課堂時間串聯起來,將學生的思維在課程上游弋、盤旋,如此才能為高效課堂創造前提。
二、自主思考,深化思維
數學教學有其獨有的特點,并不是將所有知識點掰爛、講透,仔仔細細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有時候,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自己開動大腦,解決難題。這樣的教學方法,盡管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一些,但經過自己思考得來的體悟往往更加印象深刻,且在思考中運用的知識點也變得更加純熟。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之后的解題中更加思維活躍,從而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比如,在教“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時,講了一些小數的基本理論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小數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后,有同學舉手回答:“在超市買東西時,大部分商品的價格都不是整數,而是運用小數標價。”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提出表揚,然后順勢以超市買商品為素材,創設了一些題目,來鍛煉學生小數加減法的算數能力。先在黑板上寫了許多商品以及標價,然后寫了許多購物清單,讓學生依次算出買好商品后需用多少元結賬,由于這種算法新穎有趣,學生們皆積極投入課堂中,思考課題的算法,在趣味的情境中對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有了深刻的領悟。
這個教學方法其實不難得出,縱觀各個階段的學生,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學生。教師著意引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小組協作,升華素養
在數學課堂上,分組教學法成為頗受贊揚的一種方法。分組教學法不僅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方面可圈可點,還能利用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若是教師愿意在分組教學上投入大量精力,確定每組的成員,科學制定發揮分組教學優勢的方法,必能突破高效課堂的瓶頸,讓數學教學的課堂質量再上一個臺階。
比如,在教“四則運算”時,課前設了好多四則運算題目,分抄在若干張白紙上,在講解完基礎知識后,每個小組發一張試題紙,各小組經討論確定試題答案,在做題時間結束后公布答案,將正確率最高的小組名字寫在黑板上,以示嘉獎。學生們為了集體榮譽,積極討論,貢獻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都動員起來,不時翻看書本或動筆驗算,學習氛圍非常濃烈。像這樣的趣味比賽經常出現在課堂上,優勝組為了讓自己的組名常留黑板而不懈努力,后進組為追趕超越亦不斷奮進,小組間的競爭讓每個小組都繃緊了弦,為高效課堂做出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如今競爭激烈,教學改革不應當局限于教學內容的改革,課堂上的方方面面都有提升的空間,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全面思慮才能打造更加高效的課堂。
我們處在一個追求快的時代,激烈的競爭迫使我們需要更加高效地處理事情。在學校的教學中,教師能有意識地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高效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必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