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虹
新課改實施以來,仍有部分教師沿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剝奪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求知的權利,這嚴重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的潛能,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構筑有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形成持久的思考動力,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優化導入方式,增強學習趣味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堂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課堂導入是一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上課伊始,教師拿一個梨子和一把水果刀放在講臺上,學生們感到很驚奇,目光都注視著老師。老師用水果刀將梨子切了一下,讓學生到前面摸摸切開的梨子,并說出摸后的感受。學生說:“切開的地方平平的、滑滑的。”教師進行引導:這是梨子的一個面。接著,老師將切開后的半個梨子又切了一刀,又讓學生摸一摸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學生們非常興奮,爭著到前面去摸,教師啟發問道:“這個地方,可以給它取個什么名字呢?”學生經過討論,最后確定為棱。教師趁勢將梨橫切一刀,并將學生們的目光吸引到3條棱相交的地方,很快有學生說出那是頂點。這時,教師將切好的梨子高高舉起,讓學生們觀察切好的“作品”,并告知學生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長方體”。那么長方體有多少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呢?學生們進入了新知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情境導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的“切一切”、學生“摸一摸”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新知學習充滿期待,然后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面、棱、頂點的概念,進而建構出長方體的數學模型,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運用網絡技術,引導高效學習
當前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年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小學數學課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運用網絡技術可以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搬到小學數學課堂,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由“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信息、篩選信息、使用信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教師就讓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上網等各種途徑,收集生活中任一現象的數據,然后制作成折線統計圖。這是一道開放式的練習,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更樂意去完成。第二天上課時,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繪制的折線統計圖放到展示臺上:有繪制家鄉一年各月平均氣溫折線統計圖的,有繪制某病人24小時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的,有繪制歷屆奧運獎牌折線統計圖的,有繪制蒜葉生長折線統計圖的……通過展示,使學生加深了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見借助網絡技術,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繪制折線統計圖的相關要素,還讓學生認識到了統計圖的作用與重要性。
上述案例,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設計富有開放性的練習,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性,引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源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通過網絡將生活知識和課本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設計實踐活動,培養應用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可見,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通過設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能力,進而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在教學“校園的綠地面積”時,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學校的綠地面積是多少嗎?知道人均綠地面積嗎?”學生都說不知道。教師接著問:“要知道學校的人均綠地面積,需要收集哪些數據?可以怎樣收集呢?”生1:要知道我們學校校園內草坪、花圃和樹木的占地面積。生2:還要知道全校的師生人數。于是教師出示了校園內綠地的分步情況,讓學生制訂統計校園綠地面積的方案。活動方案制訂好后,教師讓學生走出課堂,分小組去測量和計算校園內草坪、花圃和樹木的占地面積,進而算出校園內綠地的總面積,還有小組負責調查全校的師生人數,最后算出人均的綠地面積。在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并帶領他們走出課堂,在校園中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計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內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心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體會學習數學的智趣。以多樣的教法凸顯出小學數學課堂的靈動與精彩,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