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有許多話要說,卻陷入一種想說但卻寫不出來的尷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語言、詞匯積累得太少,表達能力跟不上去。構建自己的寫作大廈,必須堅持長期艱苦的日積月累,讓學生充實自己的語言倉庫,胸有成竹,這樣,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積累就很難寫出好的文章來。引領學生積累,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有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營造氛圍,讀中積累
首先,在校園環境建設上為學生營造了濃厚的書香氛圍。廳廊文化設計上,可以將許多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搬到櫥窗里,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就能閱讀欣賞;還可以在櫥窗里準備優秀文學作品的推薦介紹,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購買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向學生開放閱覽室,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借閱。精心設計以班級為單位的讀書角,制定完善的管理和借閱制度,讓學生在這方小天地里既是讀書小會員,又是負責管理、組織活動的小主人,使他們興趣十分高漲。
其次,號召家長為學生樹立榜樣,每天與孩子一同閱讀,一二年級學生可以讓家長每天大聲的領讀、范讀,在聽讀中孩子會逐漸領悟語句結構的神韻,產生想讀書的愿望并逐步具備廣泛的閱讀基礎。中高年級家長可以與學生共同讀書看報,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
另外,號召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放到他們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他們隨時閱讀。例如,讓每個同學上學時都要帶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課間還要把書放在課桌上。家長會上要求家長把優秀的課外讀物放在家中孩子經常活動的地方,比如放在電視機旁邊,放在孩子的玩具上。當學生看到這些書的時候,注意力會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閱讀狀態。
2.搭建平臺,活動中積累
(1)成立讀書俱樂部,為學生提供交流讀書感受和經驗的機會。在讀書俱樂部里,學生通過內容表演、配樂朗誦、談心得體會等形式來匯報自己的讀書情況,這樣,不僅使學生讀書的興趣倍增、語言得到豐富,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賞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開展讀書競賽,促進語言的積累。如成語聯賽,知識競賽,故事演講比賽,賽詩會,創編詩歌大賽等活動。在創編詩歌大賽活動中,孩子創編的安全歌謠生動形象,如一位學生寫道:“小學生年紀小,安全知識要記牢,防盜防水防煤氣,交通規則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先左后右看仔細,年紀小來本領大,人人爭當小衛士。”看似稚拙,卻比較講究和諧壓韻,這也不失為創作吧。開展古詩過關賽、詩歌朗誦、口頭作文等競賽活動。教師要根據課標的要求,為學生開列古詩的篇目,要求學生每學期會背古詩多少首,定期進行驗收。
(3)利用晨讀時間進行口語交際,口語交際的內容:背誦名篇名句、成語接龍、美文欣賞、百科知識交流等。低年級可以每日一句,中高年級開展新聞聯播活動,引發學生關注國事、家事、天下事。還可以進行新聞聯播后的點評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在無形中變的深刻。
(4)把讀書活動從校園延伸到家庭,開展“我為父母讀書報”,“我為家長講故事”等活動,這些活動會得到大多數家長的支持,在家庭也能掀起讀書熱,孩子影響父母,父母激勵孩子,學生在這全方位的讀書活動中得到了質與量的雙重提高。每個學期老師可規定必讀的課外書和一定量的自選課外書并把它下發給家長,起到保證監督的作用。
(5)開展“七個一”活動。
①每節課前一段精彩片段欣賞,學生要簡單說一說好在哪里。
②每天一句名言警句,利用推普角征集。
③每周一本好書推薦,在“紅領巾廣播”中增加“向你推薦一本好書”的欄目,定期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并根據書中情節組織搶答賽或讀后感征文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讀書討論。
④每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加強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教師要結合課標要求向學生推薦讀書篇目,指導學生怎樣選擇好書、怎樣讀書,督促學生讀書,從中吸收精華。
⑤每周一次新聞交流,引導學生收集新聞資料,開展“我是小小播音員”活動,每月評比一次優秀播音員。
⑥每月班級舉辦一次讀書匯報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召開一次讀書交流會,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既激發學生的讀書樂趣,又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表達語言的能力,為寫作打好基礎。
⑦每學期一次課本劇表演,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課外閱讀材料中的,豐富學生的語言感受。
另外,還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激勵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等,比一比誰知道的書目多,誰背誦的精彩篇目多,誰寫的讀后感多……把這些通過評比臺顯示出來,讓進步看得見,讓閱讀插上翅以此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3.留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中,有許多能令人動情的場面,卻往往稍縱即逝。學生一般不留心這動情的瞬間,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時機。留心生活,及時收集作文素材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一讓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二多提醒。比如要寫周圍熟悉的人,老師可以這樣引導:“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為習慣上有什么特征?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類似的問題教師經常提醒。有很多觀察體會,很多靈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會溜走,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多觀察,多積累,為寫作積累素材。還要引導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寫自己的新發現,寫生活中的事物,寫腦中偶爾蹦出來的靈感,寫觀察感悟,記錄下生活精彩的瞬間。結合實際開展“兩記”結合活動,即讀書筆記和日記結合,讓學生真正做到了隨看隨記,隨記隨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開展各種積累活動,讓學生匯報讀書的收獲,暢談讀書的感想,領悟做人做事的真諦。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為學生的寫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春夜,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