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講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閱讀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語文新課程》提出:“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講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閱讀教學要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既然如此,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認真負責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練好朗讀呢?
一、教師范讀來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切奏、停頓和速度,輕后果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依惜別之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已必須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狀后,我并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準,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可以是驚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并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于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三、要引導學生領悟地朗讀
朗讀是領悟課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讀和領悟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領悟地讀,尤其要注意關鍵句段。如教學論文(黃繼光)一課時,有學生問:“黃繼光在身受七處重傷的情況下為什么能站起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不是簡單說教,而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描寫黃繼光心理活動的那幾句話:“他感到指導員在望著他”——指名讀;“戰友們在望著他”——小組讀;“祖國人民在望著他,朝鮮人民在望著他”-一全班讀。這樣分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黃繼光想到望著他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感到給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大。這種力量來自英雄黃繼光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這樣分著多讀幾遍,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領悟黃繼光在身受七處重傷的情況下能夠站起來撲向敵人火力點的原因。教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通過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領悟。
四、朗讀要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
讀,是閱讀課的特征,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正確、流利地讀”的基本功是嚴格訓練出來的。例如我教《鳥的天堂》一文的時候,課堂上指導學生朗讀有十幾次那么多。這樣教學生,既使學生通過讀領會了課文內容,又使朗讀基本功能的訓練落到實處。這節閱讀課,我采取了這樣的教學方法:①初讀。即通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為下一步的閱讀教學打下基礎。通過初讀課文,使學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課文的線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是在什么時候,每次看到了什么?”②細讀,即邊讀邊議,邊讀邊思。細讀要抓住關鍵句段,寓分析于朗讀之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輔以試讀指點。《鳥的天堂》一文中第七、八自然段描寫茂盛的大榕樹,從枝、根、葉等幾方面細膩的描寫,為下文出現群鳥飛舞的情景埋下伏筆。指導學生細讀時,加以分析,劃出重點詞語。③精讀。即品評語感,欣賞課文精華。又如《鳥的天堂》一文詞好句佳,就應讓學生反復誦讀、吟詠,悟出課文中傳神的字字句句,與作者產生共鳴,真正感到“那‘鳥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美妙意境。學生在評品、欣賞中,情感得以升華。
總之,教無定法。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情發于心間,又能溢于言表。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于朗讀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讀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同時,尋找朗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急待探究的焦點。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