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奕平
盡管合作學習在三十年前就開始了,但到目前為止,關于合作學習的確切定義,國內外卻有著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我國教育家王坦將其表述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這個定義國內運用較多。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是指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與合作競爭,從而掌握數學知識。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與同仁探討。
一、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學生樂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辦法就是描述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故事或事件之中, 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比一比》時,創設了一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情境;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為了讓學生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創設了“抓花生米”這一活動情境;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乘加、乘減》時,創設了小麗買文具的故事情境……
二、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這些任務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效性。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在“抓花生米”這一環節時,教師應講清合作交流要求:(1)每組先派一名學生抓花生米;(2)抓花生米時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盡可能多抓;(3)小組內猜一猜,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4)由一人數一數有多少粒;(5)小組長記錄粒數;(6)再派一個同學抓一把糖果,具體要求和抓花生米一樣。
討論:抓一把花生米與抓一把糖果的粒數哪個多?為什么?這樣把合作交流的步驟交代清楚,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提出合作交流建設或指導的目的是引導啟發,提示合作的流程,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
三、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評價
在整個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年齡和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習的結果必然會五彩繽紛。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為趣味和快樂而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追求的目標。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在實施合作學習能力評價時,一般做到以下幾點:
(一)評價要正面化
合作學習評價的基本模式還是以“優點+鼓勵”的正面化為好,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不是針對學生偶然失誤進行負面化評價,以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評價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應當采用“二次評價”或者叫“延時”評價的方法,就是說,不要輕易、草率地評價學生的作業和發言,而是適當延長時間,待信息二次反饋甚至多次反饋后再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產生思維的觸角。例如,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們不能看到學生知道了結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評價,而要看學生是否親身經歷了探索公式的形成過程:是操作了學具,還是畫了圖形;是通過獨立思考的,還是參與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積極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三)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
由于文化環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基礎、性格、智力等存在著差異。同樣的評價,對于這個學生是合適的,而對于另一個學生可能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實行統一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以分層評價為主的方法。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上在小組中的表現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如可根據小組的表現評出“集體智慧獎”、“組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等,也可根據學生在小組里的表現評出“最佳表現獎”、“合作標兵獎”……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合作交流學習”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劑。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合作學習有助于形成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只要老師能精通教材,認真探索,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能做到科學指導、適時點撥,一定能充分體現出合作學習的實效。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紫溪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