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品秀+鄧俊卿
【摘 要】《指南》中對于幼兒藝術領域的解讀中,提出了支持幼兒藝術表現的途徑和方法,教師要引導幼兒“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主性繪畫,幼兒擁有充分自主性和教師保持適宜指導性,通過實踐,我班在自主性繪畫活動中,幼兒繪畫興趣和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
【關鍵詞】幼兒;自主性繪畫;創造力;提高
繪畫,這一教學形式,它是幼兒早期學習活動的需要,也是幼兒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特殊的活動方式,更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之一。在繪畫過程中,幼兒得到了一種心理滿足,他們通過繪畫進行情感的投射、宣泄、移情與升華,表現他們所理解的世界,其表現方式大膽、自由,充滿想象和創造成分,這對于其情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下面,我就以自主性繪畫活動“美麗的青花”為例進行分析:
[片段一]收集并了解“青花瓷”
星期五我告訴孩子們下周要開展《美麗的青花》活動,于是孩子們回家后與家長們開始積極地活動起來,到了第二周的星期一,孩子們紛紛帶來自己的東西,有的是從網上下載了許多青花瓷的圖片,有的買了青花瓷的掛歷,上面的圖片大而清晰;有的觀察了家中或親戚家的青花瓷器,并拍了照片,我將孩子們收集的資料紛紛展示在活動室內,這樣孩子們常常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討論“青花瓷器”這個新鮮的事物。“青花瓷上的圖案怎么都是藍色的?”“青花瓷器有這么多不同的形狀呀!”“你看這青花瓷上怎么有龍的圖案?”“我發現有很多的青花瓷器上面都畫了花。”
[片段二]觀看“美麗的青花”
活動中我出示了青花瓷的花瓶、水壺等實物,引導幼兒初步感受青花瓷的美,了解青花瓷的顏色特點。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更多漂亮的青花瓷圖片,引導幼兒進一步欣賞、感受青花瓷的美,并用語言表述他們對青花瓷美的感受,我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有效地回應。比如:這副手鐲好高雅哦;這一張上面有龍,像真的一樣,栩栩如生;地毯邊緣上的花紋是重復排列的等等。每看一張圖片孩子們便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之聲,這使孩子對每種不同類型的青花有了不同的認識。
一、觀察、感知、積累創造的能量
以前我總是忽視作畫前感觀經驗的積累和相關經驗的輔墊。其實,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觀察作畫對象,是為幼兒增加圖象的信息量,培養幼兒圖象信息貯存、激活和加工(圖形組合、變形)等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自主性繪畫十分重視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中的作用。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曾說過“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要受到生活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的影響。假如這一過程沒有直觀世界的滋潤,它就無法成為個人進行創造性工作時可以借鑒的資料……”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繪畫教育培養創造力,先要積累豐富的感知經驗,才能創造出獨具一格的作品。
二、營造環境,激發創造的欲望
活動氣氛也正是在“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下,與孩子的關系像朋友一樣,位置是可以自選的,有問題時可以自由討論,活動提問時也體現了其寬松的氛圍。例如在青花瓷的活動中,教師問孩子“看了這個青花瓷后你的感覺怎么樣?”“你想設計什么漂亮的圖案?”孩子絕對在一個自由空間里,絕對沒有被誰牽著走。教師在指導中也會及時肯定孩子的想法,讓他們積極性更高,活動氣氛更為活躍。
三、多種手段,點燃創造之火
以前有的老師總認為只要老師把范畫畫好,孩子臨摹就可以了,其實我們不難想象,長久地這樣畫畫只會讓孩子每次機械地完成任務,無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因此,我針對孩子的心理特征,采用了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讓他們積極參與繪畫,培養其創新精神。在片段二中,我利用課件,讓孩子在短時間里觀賞了多種青花瓷器,這為孩子在后來的創作中做了良好的輔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經常會采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背童謠、欣賞美術作品、看實物、看影碟、多媒體教學等方法,讓活動生動起來,讓孩子樂此不疲地參與進來。其次,綜合多種藝術形式,獲取美感體驗,讓說、唱、舞、畫、欣賞、手工等藝術活動融合一體,讓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容易。我也努力營造文學、音樂、美術教育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例如在“美麗的青花”創作環節,我便讓孩子一邊畫一邊聽古韻十足的曲子《春江花月夜》,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靈感。
四、創新技法,插上創造的翅膀
“不要求孩子畫得像”這樣的呼聲響徹了幼兒教育美術的領域,但這一理念說得容易做得難。我若是示范畫一個青花瓷的圖案,那么孩子就會模仿老師的畫面,而少了自己的想象與設計,即使有與眾不同的,那比例也會大打折扣,考慮到這個弊端,考慮到孩子喜歡模仿,于是我的設計打破了范畫示范。首先,我讓幼兒欣賞“青花瓷”的一個實物,讓幼兒感知藍白相間的美,其次,我讓孩子觀看“青花瓷”的課件,讓孩子在大量的類似資料性質的作品中接受信息。每個人的接受重點不同,在經過個體對事物的主觀反映,就形成了個性化的符號輸出;有的孩子是有規律的花卉圖案;有的是表現一幅有情節的畫面來裝飾它;有的是用簡單的符號來排列組合……這些各具風格的作品正是孩子創新的成功所在!
五、形式多樣,體驗創造的樂趣
孩子們通常是在老師啟發引導后,一個個獨立的完成作品,而且在創作過程中缺少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我們教師應該學習嘗試靈活多變的作畫形式,讓孩子在快樂寬松的氛圍中參與繪畫活動,不同的作畫形式并非圖個新鮮,其重要目的在于吸引孩子們參與。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選擇獨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作品,在合作時幼兒可以討論,交流,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相互補充,使創造性想象產生共鳴,啟發與誘導出更多的新構思、新形象。特別是有的孩子作畫能力較弱,與他人合作完成更容易體驗成功的喜悅,在片段三中,孩子們都是自由地選擇合作伙伴或獨立作畫,教師只需在一旁觀察、引導。孩子們能自主地開展討論如何分工、如何合作。
六、巧用材料,感受創造的喜悅,展示作品,體驗創作的樂趣
孩子們對“新奇”的事物會特別好奇,所以我們作畫也一樣,不能從小班到大班都是一張張大白紙上作畫,這很容易讓孩子對繪畫產生倦怠的心理,從而沒有了作畫的熱情。在《美麗的青花》活動中,我就準備了顏料、油性筆、水彩筆、紙盒、蛋糕盒、一次性碟子、瓶子等多種作畫工具與材料,這些新材料讓孩子很容易產生作畫的欲望,同時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各種想像就會如泉水般不斷地涌出。另外在立體材料上做畫,讓孩子領略到另一種表現美的形式,讓他們倍感興奮和刺激,幼兒在音樂中展示作品,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在幼兒“自主性繪畫”教學中多想新方法,點燃他們的創造力,挖掘各種資源為孩子打造自由想象的天地,真正讓孩子感受繪畫是他們生活中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