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理論應用;初中語文教學
1.新課改下教育教學觀念轉變的淺顯思考
領導要帶頭學習新課程改革中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作為一校之長應當通過電視節(jié)目、信息網絡、文件資料和培訓考查的條件和機會,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理解其中內涵,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依據制定出符合于本校本土教育教學轉變理念的詳細實施方案,把政策靈活機動地落到實處,在寫出實施方案時,有力有據的論證,使之符合政策,符合實際,也符合發(fā)展方略。領導要先決策后民主,使符合本校實際的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方略大從化、現實化和合理化,校領導應該把已經掌握的資料、思考的成果、書寫的方案公之于眾,也就是以這些資料為載體,組織全校教師學習、交流、總結、更改,把個人決策體現出來,把集體智慧融納進去,形成全校實施綱領性文件,要符合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目的、適應本校本土現實環(huán)境的發(fā)展、融匯全體一線教師總體思路和智慧光點、達到教育教學理念轉變后的發(fā)展水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走好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科學發(fā)展與科學實踐之路。
教師要認識到一所學校教育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是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理念轉變成功與否的實施者、實踐者、操作者。教師既要遵守新課程改革政策的大政方針,又要具體實踐校本結合的綱領性文件,還要了解、掌握、分析、總結一系列政策、策略、規(guī)定、文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效果,為此,教師要在學校發(fā)揮主體作用。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理念轉變中敢于更新自我。教師要在學生、學校、家長三者之間起到表率作用。教師要把學生發(fā)展的狀況作業(yè)詳細記錄,全面評判;對學校要真實上報嚴肅負責,使學校準確把握某一個集體單位——班級的發(fā)展進步信息;教師還應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上多搞家訪,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達到學校、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綜合了解與管理,促進學生整體與個體素質全面提高。
一切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長足發(fā)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一要靠家長理性的認識與支持,二要靠教師傾心的培養(yǎng)與引導,三要靠學生主動地參與合作。
2.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理解
新課改理論認為,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實踐;因為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活動都具有很多個課題需要學生選擇,殊不知,了解和理解的自主性開化了學生的思維、思想和思路,使學生在教材指導下更加明確學習和發(fā)展的空間。教師只有以課程為指導性,給予“約束”、給予“幫助”和給予“引路”。
新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是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強調學生親自思考、親自制作、親自體驗,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在“思考”的基礎上“制作”、在“設計”的基礎上“考察”、在“探究”的基礎上“想象”、在體驗的基礎上“實踐”,才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提出問題,這樣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感受生活、增長知識、實現跨越。
語文綜合性的理解極為可觀,既有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有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性發(fā)展,還有對思想感情的陶冶與升華,所以說,語文教學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十分不易,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綜合性指的還有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也有與社會的、自然的、科學的綜合、以及現代科學技術信息的互相促進與發(fā)展;在含有語文量與語文性質上作出思考,自然、社會、科學,以及文化的素養(yǎng)全面提高,都是讓學生把所有學到的知識“轉換”為能力才是貢獻社會的能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社會需要、運用于社會發(fā)展,這才是我們培養(yǎng)一代新人的真正目的。我們說,文化的運用面積廣容量大,整個社會都缺少不了“文化”這一核心、普遍、必要的問題;數學與科學的初步認識少不了文化(也就是語文)對文字資料的介紹,所以,語文是任何一門科學與學科的“眼睛”和“思維”與“記錄”及“資料”。
3.新課改下研討性教學理論的應用與發(fā)展
教師必須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不厭其煩、三番五次地閱讀、精讀、分析、鉆研,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新課改前后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比較,并且能夠比較準確地比較,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而研討比較更能深入細致的發(fā)現作為教師在新課改理論指導下施教的不足或嚴重不足;研討自己就是要改變自我,適應新教改理念和教育教學要求,并且在此基礎上應用與發(fā)展,教師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體,不但要在思想上、方法上改變自我,而且還要在“位置”上徹底改變,把機械式教法變?yōu)殪`活式,把灌輸式教法變?yōu)橐龑剑颜n堂式教法變?yōu)閷嵺`式,把教師身份變?yōu)閷W友式身份等等。
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激勵學生,使學生佩服老師、尊敬老師、學習老師,以因材施教繼承古意創(chuàng)新今意,全面性提高學生素質,既不能死板硬套、墨守成規(guī),也不能靈活無規(guī)、超出章程,而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遵守,在遵守的原則下發(fā)展;教師要一改過去板著面孔講課,執(zhí)著教鞭教學,罰在門外懲處,變著法子不理等等不良教育行為,要樹立民主平等意識,關心熱愛學生,寬容理解學生,鼓勵欣賞學生等“以人為本”的新型方法。
教師應該“知生莫如師”,若要“知生”必須“研討”學生,教師對自己的學生要達到整體班級、個體學生和特殊學生的了解,了解的程度必須詳細和深刻,了解的方法必須親自調查、具體真實、全面準確,了解的內容必須面面俱到,事實俱到和人人俱到;一個班的學生從出身愛好、家庭經濟、文化環(huán)境、接受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甚至還有很大差別,不了解就不能因材施教、不了解就不能“研討”學生、不了解就不能提高學生,了解是必須的;把學生當學生看,把學生當朋友看,為了使學生學有發(fā)展,還必須把學生以成人看待和要求,使學生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