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學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教師完成較多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切實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才能有效完成預計的教學任務,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一、認真鉆研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改革以后,小學數學教材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理論知識了,其中包含著的信息更加的豐富多樣、開放且多元化。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地鉆研教材內容,熟練地掌握教材傳達的一些有用信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學生傳達一些數學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地教教材。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借用圖片、聲音相結合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積極性都激發出來。此外,教師在設計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是需要設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多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時間,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適時地給予點撥,拓寬學生的思路,學生們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加強小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
觀察是認識的基礎,試想,一個沒有觀察習慣、毫無觀察能力的學生,怎么能夠發現圖形之間、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小學生的觀察方法不對,則影響學生正確結果的獲取,當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較完美的空間觀念;究其原因,當然各種各樣,但學生的觀察能力滯后,缺乏觀察的習慣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須加強小學生觀察力的訓練,形成小學生的空間觀念,需要學生借助于一定的實物。
例如:讓學生去認識梯形,如果我們僅以一個圖形讓學生去觀察,對學生領悟梯形本質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響的。在教學時,筆者有意識地將梯形進行變化,這變化不是違背其本質特征的變化,而是在位置上的變化,而是在大小上的變化,更是在形狀的變化。學生在比較多地觀察到本質不變的梯形基礎上,對梯形的認識才算得上是比較完美的,建立起來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三、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边@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精心地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精心地設計了3個活動。
活動一:動態演示,做好知識遷移的準備一起與學生回憶一下以前所學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并用電腦演示。通過課件演示,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采用的是割補法,是把它變成長方形來計算的。把平行四邊形沿著一個頂點所作的高剪下來,移到另一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長方形(教師同時演示這一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既為了勾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更是為了后進生能夠與其他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活動二:動手操作,概括出圓的面積推導公式。首先讓學生明確能不能把圓也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呢?你又準備把它轉化成什么圖形來計算?學生回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根據學生選擇轉化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尋找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組,然后一同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開始進行實驗。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趣味相投者,才能進行有效地合作,正是出于這一點,在課堂上讓學生重新組合,形成志同道合的合作小組,才能更好地發揮小組的作用。在小組活動中質疑邊是彎的,沒有學過,不知道怎樣求面積?教師提示: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再把它剪下來,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圖形,拼成的圖形接近于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小組1:我們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圖形非常接近平行四邊形。小組2:我們把圓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圖形也像個平行四邊形。小組3:我們把圓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圖形很像一個三角形。小組4:我們拼的圖形像個梯形。小組5:我們把圓平均分成了32份,拼成的圖形更像一個平行四邊形。比較分析,尋求突破點。在電腦中顯示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圖,并且把它們拼成近似于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分析: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于什么圖形?最后推導圓面積公式。
活動三:思考討論。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1.在把圓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3.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4.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最后,總結公式。在小組內再說一說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理解公式。課堂上通過三個活動,讓學生通過剪、拼、貼等動手活動,通過動腦思考、討論轉化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手腦并用,精神十足。像這樣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不僅可以解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還能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精心設計多樣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如:在“質數和合數的意義”這節課結束前設計的一個游戲。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號,按老師要求站立,看誰反應快。(1)學號是質數的同學;(2)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3)學號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同學;(4)學號既是合數又是奇數的同學;(5)學號是合數的同學;(6)沒有站立過的同學。這樣可以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帶著愉快和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情結束一節課。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養成學生不甘落后,積極向上的學習品質。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講求教學策略,精心設計、靈活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提高活動的教育功效。
【參考文獻】
[1]嚴士健.《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新課程理念與創新》,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
楊加友,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已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