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蒲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書面表達,也就是“寫”。“寫”就是要求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出來。葉圣陶先生說過:“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但是有的學生光注重“積蓄”不注重“傾吐”,所以缺乏表達能力;有的學生注重“積蓄”而缺少書面表達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東西也“吐”不出來。這樣,就必須在讀寫之間系上一根紐帶,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使讀寫之間互相溝通,綠水長流。然而,在語文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課文與作文的完全脫節。也就是說,上課歸上課,作文歸作文,“讀”與“寫”完全脫離。其實,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一些極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經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題材選取、體裁安排、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學中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那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通過學生從讀中悟寫,以讀帶寫,充分發揮閱讀與借鑒的仿效作用,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致關重要。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讀”與“寫”的結合點,有目的地加以指導
中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文章取材新穎、布局合理、語句優美、大多數都是學生寫作的范文。因此,我們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讀寫結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優美的詞、句入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同時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也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詞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使學生“滿腹經論”,教師就應持之以恒地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從而培養造句的能力。引導學生品味詞句的方法有比較式、增刪式、換詞式等。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的“冒出來”用詞十分準確,于是,我就引導學生運用了換詞式, 體會“冒出來”一詞的巧妙之處。 我是這樣設計的:“冒出來”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其它詞嗎? 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來”而用“冒出來”?通過引導, 學生就明白到“冒出來”一詞寫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擠擠的,荷花必須用力地向上生長,才能長出來。因此,這個詞用得十分準確。又如教學《林海》一文中的“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一句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這句話把興安嶺當作什么來寫?你認為這樣的寫法好嗎?好在哪里?我沒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這句話的絕美意境: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寥寥數語不但勾畫出興安嶺絕美的風光,絢麗的色彩,還充分地表達出作者對興安令的喜愛之情。待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充分理解這一切后,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你能運用這種手法描述一種事物嗎?由于學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較高的同學我要求他們不但能說,還應從字里行間滲透出自己的某種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學要求他們圍繞一個中心,能說幾句連貫的話;水平較差的同學能用擬人的手法造一個句子。由于給孩子們提供了有效模仿與借鑒的對象,所以這次練習效果很好!“你瞧,那條銀鯉渾身縞素,唯嘴唇上一點腥紅,像是愛美的姑娘抹上了鮮紅的口紅。”“鳥兒小巧玲瓏的腦袋上像包著橄欖色的頭巾,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猶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嬌羞狀。”“整個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紙與塑料袋也在狂風中肆無忌憚地狂舞。風更肆虐了,夾著雨點猛撲過來,似乎不把我手中傘撕破,絕不罷休……”在練習中,學生不但掌握了擬人的手法,而且學會了如何在記敘中用具體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2、從省略號處入手。閱讀教學中我們常遇上耐人尋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回憶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寫了小利比告訴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馬車撞倒并軋壞了身子,他悲傷地說:“說不定他會死的……”這句話就是情感的觸發點。課文雖然省略了故事情節描寫,但這一空白卻正是孩子們推測或想象的空間:他的傷勢有多重,他是怎樣拖著身子回來的,他又是怎樣熬過痛苦的夜晚。教學中抓住這一情感觸發點,讓孩子們有感而作,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既加大了閱讀深度,又深化了主題。
3、從典型的段落入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六自然段。這段共四句話,第一句總寫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然后從鳥多,鳥蛋多,鳥糞多三個方面具體分述。這種先總的介紹,再分別具體描述的段落對于學寫作文的中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示范性。于是教學到這,我讓學生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由談談讀了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條理明確。”“讓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熱打鐵:現在我想請你也來試試, 觀察一下花壇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狀、顏色,用鼻子聞花的香味,再以“花壇中的菊花盛開了,多么美麗啊!”為總起句,按觀察順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體說一說。之后隨機指導他們把剛才所說的內容寫下來,效果很好。我想這次片斷練習的成功,就在于老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去過的一些風景區或某一個景點,先用概括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景點的最大特點,再試著給大家用具體的語言描述一下。課堂頓時熱鬧起來:“觀音山最大的特點是山水交融,風光秀麗。……”“東城文化廣場最大的特點是廣闊美麗,而且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我們的校園最大的特點是美麗整潔,充滿活力……”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表述中,這種總分式的段落表達形式已在孩子們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難關不攻自破。
二、加強課外閱讀,進行讀寫訓練
讓學生多讀生活,多寫生活。課外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如要求學生上文選課時,一定要堅持一邊閱讀,一邊作筆記;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報雜志,并作好摘錄或寫體會、讀后感;要求學生細心觀察日常生活,并堅持寫日記、周記。這樣訓練,同樣可以達到讀寫有機結合之目的。古人把閱讀比作根,把作文比作葉,根深才能葉茂。這一形象比喻說明讀書是學生攝取作文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閱讀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領會文章內涵,作者意圖以及表現方法的能力。指導學生留心周圍的人和事,看看社會,看看家庭,就讓學生有取之不盡的材料,再加上從課外閱讀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華,學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東西在習作中表達出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將所讀的書與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獲取的材料結合起來,學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