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雙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較好,這里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筆者根據多年的教研經驗,認為應該從“新”“活”“趣”“美”幾方面踐行新課程理念,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一、構建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其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他們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是這個過程之中的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質。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相信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采用 “提出問題—猜測想象——驗證體驗--知識運用”這樣一個教學新思路。這一思路科學合理,步步深入,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教學中,教師應該這樣引導學生:除法和分數都有各自的性質,而比又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質呢?教師大膽在讓學生進行猜想,在學生猜測出比的基本性質后教師引導學生用驗證的方式學習,這樣思路清晰、新穎、流暢的設計,為數學高效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將“趣”字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在新課開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喚起回憶,激發興趣,這是復習引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激勵學生,調動學生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始終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保持著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要的訓練是不可少的。在鞏固練習階段,為學生增趣的理念表現得更為明顯。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如填空、選擇、判斷等,練習有重點、有層次、有針對性、有深度和廣度,對于鞏固本節課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欲望;補充生活背景,激活數學課堂;巧用生活經驗,活化數學文本;體驗生活應用,領悟數學價值。這樣,我們的課堂就能煥發出生命活力,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自己所必需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各種數學素養的提高。實現數學源于生活,數學用于生活,生活讓數學富有靈性,數學因生活而精彩的目的,達到課堂內外一線牽,數學生活情相連的境界。所以說,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想方設法地從生活中找準鏈接點,吸引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讓數學教學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
三、活用教材,學生教活、方法靈活
首先是教材用活。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教與學是互動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經驗、條件、能力等選定所要學習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課內的內容,也可以是課外的。教材可以自由重組,這就是所說的教材用活。教師要能吃透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和豐富。
其次是學生教活,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自主展開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興趣、愛好被調動起來后,就能傾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認真地進行學習。教師只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與督促。教師指導的目的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在強調學生自主選擇主題的同時,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第三是方法靈活,教師要堅持以“自主探究”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同時注意“合作交流”,達到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教師在學生探究前讓學生猜想,猜想之后驗證,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些鮮活的方法符合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老師要重在培養孩子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孩子的獨立探究意識,充分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孩子的潛在水平得到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培養同學間的協作意識,使合作學習發揮了其實效性。
四、打造個性化風格,體驗數學之美
教師教學風格要清新自然,要創設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帶來美感。教師的語言是美的,舉止是美的,評價是美的。課堂的評價就如開車時的方向盤,引領著方向。正是得益于教師、學生之間的評價,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活躍起來了,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也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以滿腔的熱忱、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真誠的愛心,感染孩子們的情,粘住孩子們的心。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回答,要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同喜同憂。這份親近、自然也是課堂上的一種和諧的美。同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數學美,讓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才有可能懂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總之,一節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能感受到知識信息的傳授、思維的碰撞,還有心與心、情與情真誠地交流,讓學生精神愉悅又回味無窮,從而實現讓學生愿學、會學、樂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