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娟
摘要: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任務,它同素質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提高審美教育會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動地達到心靈境界的轉化,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美的感知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個性、創造力的目的。因此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創新教育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育模式已延續了多年的歷史,這種以經驗為基礎、以知識和技能傳授為根本的線性教育模式,適宜于工業化時期的社會對教育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但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技術時代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和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變化,這種“應試教育”的影響因其學科教學模式本身的固有缺點,其負面作用也日漸突出,尤其是在人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動手實踐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一、盡量多的讓學生接觸好作品
讓學生欣賞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和兒童畫,并經常有意識地收集經典作品展示給同學們欣賞。如果沒有條件,教師可以把作品拍攝回來,有空就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討論、分析作品的構思、構圖、表現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通過接觸、欣賞,使學生感受到優秀美術作品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美,以及畫家的精神氣質、感情表達的手法;使學生在審美中拓寬創新思路和設想,開闊審美視野,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二、變“灌輸”為“交流”
過去有些人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書非常“認真”,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干、開發智力,而是教法簡單化,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致使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失去興趣,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即變“灌輸”為“交流”,讓學生去交流、去探求、去發現。所謂交流,意味著交流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學生可以與心靈交流,可以與作品交流,可以與他人交流。當學生有學習需要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教師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也不是知識的占有者,學生不必等著教師的傳授、灌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三、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要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意愿、需要和價值觀,形成關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學習情景。最重要的是,課堂上應充分發揚民主,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氛圍中大膽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能支持學生標新立異、偏離常規的思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輕松愉快地自學探究、自主創造。
四、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自主意識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要真正做到民主與平等。教師要牢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戰性,培養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知難而進、銳意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賴思想,養成喜愛鉆研,不滿足于已有知識及解答的心理素質以及思考問題時力求深入、全面、縝密的習慣能力。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向老師挑戰,敢于標新立異,逾超常規,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
五、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只有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才能為學生美術的創新能力提供寬闊的思路。因此,美術教學要系統地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掌握繪畫、工藝和美術欣賞的基礎知識。教師要注意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這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知識的擴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想象、思維、著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繪畫造型、布局及簡單的工藝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師要組織學生多練腦和練筆,如經常根據一幅作品讓學生思考構思、布局、設色等,經常畫一些簡單的物體,這些物體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構思,或重在設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強化和提高熟練程度,為創新作好鋪墊。
六、結語
總之,現代教育給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并善于向學生學習,兒童身上潛藏著巨大的創造力,破除惟我獨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日積月累地進行創新教育,一定會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
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去教學,讓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進行講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強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多方位、多側面接受藝術熏陶,得到藝術享受,提高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