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龍
初中語文教學是銜接語文教學的重要階段,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傳統的單一教學已難以實現目前的教學需求,因此,對語文教育方法的完善是近年來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初中語文教育在新課表思想的領導下,為了提高教育的效率,不斷進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中多元化教育方法在眾多教育方法中效果卓越。
一、多媒體教學法
進行初中語文學習,首要目的是教師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面對一成不變地分析課本的往日語文課堂,利用多媒體設備自然會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增加視頻課件,更好地詮釋課文內容,通過電腦和投影儀可以使學生們更加直觀地了解知識點。例如,初中語文教材中李白的詩《將進酒》,若是單純憑借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學生們無法體會到這首詩歌的豪情壯志,尤其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心智和知識面還無法支撐他們感悟到在那個時代李白想要表達出來的感慨,這就說明讓他們學習詩歌有一定的難度。但若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相關歷史環境的小視頻或是歷史故事,就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體會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了解李白的性格和為人,更好地理解這首詩。
除了視頻之外,簡單的音頻也可以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音頻是刺激人體感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感官刺激,可以增強人們對某一事件的記憶力,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我國近代散文屆有著崇高地位并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朱自清先生寫的《春》,這是一篇想豐富的散文,教師播放音頻,經過誦讀人員的朗誦,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們想象這篇散文描述的場景,體會到這篇文章需要表達的感情,對文章有更好更正確的理解。
圖像也是另外一個刺激人體記憶力的途徑,語文學習的互動表達有時通過圖像可以更直觀的表達。尤其是故事性的課文,例如《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等略拗口不易理解的詩句可以通過配圖的方式加深學生們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找到一套完整的插圖對應相應的段落,或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動手畫出文章內容。這樣不僅可以生動形象地教學,也能鍛煉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對課程內容一目了然。
二、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性教學法是為了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師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應運而生的教學方法。探究性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提出問題然后進行探索的教學方法。語文教材具有包羅萬象的特點,因此學生們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機會并不少見。例如,在學習現代詩人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時,學生們自然會有疑問:天上怎么會有街市?牛郎織女怎么會在一年一次難得的見面時逛街市?等等,教師可以借此展開討論,在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后再適當地引入正確的街市,揭示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們在已有探討思路和部分想法的基礎上再順著老師的答案思考時,自然會理解得更為透徹且保留深刻的記憶。
設置情景學習是探究性教學法的另一重要形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等歷史小短劇時,可以給學生們分配角色,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小話劇,將課文中主人公的表情動作和故事場景一一實現。參與表演的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對角色的思想感情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可以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拓寬臺下觀眾的想法,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和當時的歷史環境。觀看的學生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故事情節,感受文化背景,從而達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三、結合性教學法
通過結合性教學法教學,學生們可以在課內外結合,可以以小組的形式結合,也可以將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們往往會忽略預習環節,而教師最看重的也是預習環節。通過結合法學習,可以督促學生們在課下以自己喜歡的結合方式完成預習工作,并且不再拘泥于讀課文,而是可以和同學們互相交流看法,以對教材深入了解的形式預習課文。例如,學生們在學習《泰戈爾詩集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在課下查找泰戈爾的生平簡介,感受泰戈爾詩集的寫作風格,并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泰戈爾個人的生活環境,再結合自己日常的了解,更好地體會泰戈爾詩集中所表達意境。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們不但對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更增添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拓寬了知識面,達到了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
以小組結合的形式,可以將一個班分為多組,對同一問題或是不同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再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在課上展示,這樣不僅利用初中生們的求勝心引導學生們積極學習課文內容,也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口語展示能力,激發對集體榮譽感的維護。
初中語文教學的這個階段,將語文學習用多元化的方法進行教學是十分有必要并且具有重大意義的。教師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結合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們多元化思維的促成,拓寬知識面,更利于學生們成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們的學習成果及教師們的教學質量得到了雙重提高,也足以證明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價值,教師們應進一步推廣并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使新課標教程的目標能最大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