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麗
【摘 要】 學科教學知識是最有價值的一種知識,它的有效生成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有效教學的需要。本研究依據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的五個理論基礎并根據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的實踐考察,生成了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新模型,新模型強調小學英語情景教學的主體包括小學英語教師和小學生,社會化和外化的過程針對的主體是小學英語教師,而組合化和內化的過程針對的主體是每一個小學生。本研究依托新模型,基于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但本研究的時限過短,論文的普適性有待提升。在今后針對情景教學的研究中,筆者希望針對新手教師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
【關鍵詞】 英語;情景教學;問題
一、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存在問題
1.情景教學特征方面存在的問題。A教師和C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整合情況相較B教師更為完整,無論是課堂的環節,還是知識間的聯系都更加的緊密。因此,將A教師和C教師劃分為整合型情景教學,將B教師劃分為缺失型情景教學。從她們課前的教學設計和課中的教學行為的一致性上來看,A教師和C教師的預設都較為合理,并且能夠及時地進行調整。但C教師與A教師比較起來,在英語教學觀的知識上意識到了探究意識的重要性和教師獨特教學風格的樹立;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認識到了學情分析的關鍵作用;在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培養上,既強調了正面的表揚,也強調了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學生出現知識理解上的迷惑時,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具體的策略。B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五種相關的知識整合得不夠完整,教學策略單一,傳統的教師教授,學生練習為主,課堂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不高,行為表現比較松散。
2.缺乏探究意識和創新意向。在有關英語教學觀的知識這一維度上,筆者強調創新意識和探巧意識的重要性,提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迫在眉睫。然而,調查中發現,教師認同英語教學的目的包括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的教師只有40.63%,還不到一半。對于具體的一堂英語課,絕大多數的教師從三維目標出發,考慮制定教學目標,課時的分配,也大多套用“新授課+習題課”的范克教師的思維模式化,缺乏創新和突破。因此,不僅僅是需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師自身也應該跳出“思維定勢”的束縛,培養本體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小學英語教師情景教學的主要策略
(一)英語教學觀知識的生成
1.樹立正確英語教學觀,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教學觀對于教師的教學斤為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英語教學觀,決定了英語教師如何展開英語教學,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意義重大。具體教師對于英語教學的目的會有不同的認知,探索把英語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英語教師有關英語教學觀知識生成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個體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啟迪他們學會學習、主動探究。送種探巧意識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推動目標的轉化。
2.轉變教師角色,建立自身教學風格。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收者”。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變成了“指導者”,教師只是參與教學過程,而非全程支配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和學生也是教學相長地共同成長。因此,轉變教師角色關鍵而又迫切。教師個體在關注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地強化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質與教育研究能力,并適時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于新手教師而言,想要成長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正如C教師所說“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更應該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魅力值?!?/p>
(二)英語教學內容知識的生成
1.提升顯性專業知識,重視隱性專業知識。英語教師的本體專業知識是英語教師進行英語教學的前提。教師們普遍都會關注到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提升,即顯性的專業知識;而忽略隱性的專業知識即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提高。英語教師應當提升對隱性專業知識的重視度,多途徑學習,豐富自身的本體專業知識,多閱讀原版英語書籍和報刊,學習、積累西方的文化知識,培養自身的英語文化意識。增加對隱性專業知識的關注,有助于將教師本體的英語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同時,完善英語教師本體專業知識的體系結構。
2.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完善課前教學設計。英語教師具備了完善的、豐富的本體專業知識,是否就意味著他們能夠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順利、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呢?是否就意味著學生能夠學到更多、更有效的英語知識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確定的。教師的知識儲備,并不決定教學的效果。是否能夠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有效地組織學科知識,制定合理的課前教學設計,對于諫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在完善自身的本體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反思、完善自己的課前教學設計,多向其他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請教和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制定教學設計時,不僅要對本堂的教學重難點進斤思考、琢磨,還要對所教授的教學內容和所授課班級的具體學情特征進行整理分析,爭取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
【參考文獻】
[1]郭華.課堂溝通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
[2]王鑒.課堂研究引論[J].教育研究,2003(6)
[3]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劉秀艷.課堂低效教學教師因素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2)
[5]劉志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6]胡曉明.跨過的歲月——王元化畫傳[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20
[7]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組編.2011 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初中英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