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連
摘要:“生本教育”是與傳統的“師本教育”相對應的教育理念,提倡“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生本教育理念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有以下三種途徑:課堂內容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環節安排要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課堂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性。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與傳統的“師本教育”相對應的新型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提倡“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的價值觀,從學生這一生命實體的基本意義出發,高度尊重學生,開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筆者結合理論學習和長期的實踐經驗,提出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體現生本教育理念的三方面。
一、課堂內容設計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堂內容設計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教育從學生這一實體出發,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義所在。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設計課堂內容,使教學內容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授課中的重要問題。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應當做到以下兩點:
1、對學生的知識掌握進度,學習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據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和課堂節奏。
2、課堂內容貼近農村生活。例如角的認識一課,不少學生對角的認識只停留在課桌、練習冊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認識上,對于比較抽象的角的度數和直角銳角等進一步的知識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筆者結合農村鐵塔、房屋、家具等特點,通過實地觀察讓學生廓清了對實物直角、銳角和鈍角等概念,并且還通過考察讓學生對矩形、三角形的穩定性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可以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計算時,對圓面積公式的推導一直是一個不好演示的過程,運用多媒體,再現了圓分成若干小扇形的過程,一步步操作,學生也在一步步操作中感知了圓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面積公式,并且印象深刻。
3、根據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專題教學。教師應時刻把握學生的接受狀況,對于復合性比較強的知識點在教材以外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料和測驗資料,組織進行專題教學。
4、課堂要巧妙地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生動的畫面,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現實的生活材料。讓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習的實效性。例如我在教學當中的環節一“復習回顧,創設情境”:①復習4-9的乘法口訣(電腦展示九個四邊形):你會看圖列算式嗎?并用一句乘法口訣計算兩道乘法算式。(電腦畫面依次顯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訣。)②情境引入:今天小同學和老師一起到操場場舉行拔河比賽。比賽就要開始了,大家請看(出示課件):1個隊站了8個人,2個隊站了?個人,那3個對呢?7個隊呢?讓學生將個數填在表格里。
二、課堂環節安排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高度尊重學生,開發學生的無限潛能,培養兒童在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這一教學理念運用于農村小學數學教育課堂中,主要體現在通過課堂環節的安排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學定教的原則。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外,還應當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思維方式,領悟學習方法,最終掌握“學法”,具有自學、主動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分類》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把書包、文具和衣服通通拿出來統一堆放,然后問學生這些東西能分成幾類呢?不少學生感到很迷惑。教師引導學生先拿出第一件物品,作為一類,然后逐漸取出,學生認為和上一件一樣的就歸為一類,不一樣的另歸一類,并在黑板上做記錄。活動結束后物品竟然高達幾十類之多。教師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歸類,逐漸從幾十多類歸整成書包、文具、圖書、衣服等物品,學生的抽象思維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充分體現出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2、堅持先學后教的原則。所謂先學后教,就是指教師先在課堂上確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充分調動手腦進行學習探索和嘗試。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扮演觀察者的角色,通過觀察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凸顯的學習興趣點、興奮點進行有效引導。以“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課為例,人教版實驗教材課后練習較少,學生學習后普遍出現了對數字缺乏敏感熱情的情況。筆者為此合理拆分了該課時中的知識點,并針對相關的知識點布置了合理數量的課后練習題,強化學生對該知識內容的親切感。同時,筆者在課堂上開展了除法心算小競賽,把學生分為三組,各組報出除數、被除數和結果,各組之間輪換角色,都有報除數、被除數和結果的機會,讓學生在游戲的引導下加強練習密度,牢固掌握知識。
三、課堂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性
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最為關注的教學環節。在課堂評價中引入學生主導元素,有利于形成學生學習、檢驗、提高的良性循環狀態。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以調整評價順序,先安排同學互相評價,再安排學生自我評價,把教師評價作為一個總結放在最后進行。在學生做出課堂表現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家覺得某某同學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學習?我們為他的優點給他熱烈的掌聲好嗎?”“和某某同學相比,大家覺得自己哪方面還可以提高?應該怎么樣改進呢?為了自己的進步,給自己一個掌聲,好不好?”通過互相評價與自我評價結合,引導孩子發現同伴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讓孩子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人格也得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導性。
總而言之,只要課堂內容設計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環節安排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課堂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性,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生本教育理念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