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田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寫作訓練就要求著重培養學生明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但作文難,難作文,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感慨。許多同學一拿到作文題目就開始抓耳撓腮,都說作文難寫,為何?那么,如何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談點關于寫作教學的思考:
一、重視閱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又指出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運用“閱讀積累”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首先,教學生做剪報。報紙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們及時地傳遞各種信息,養成認真讀報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寫作能力,也能獲得大量的寫作材料。剪報評析,便是積累寫作資料,提高學生鑒賞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報的內容沒有限制,只要能增長知識、提高寫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貼。剪報評析的內容可以就寫作特點分析,可以就讀后的感想,可以寫讀后的收獲,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
其次,教學生寫讀書隨筆。讓學生每周選擇自己喜歡的美文一篇,先讀熟美文,在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巧妙的布局謀篇;再讓學生動筆畫出優美的詞、句、段;還可以讓學生重點讀一讀、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還可以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內容;或在原文處做上批注;還可以談感受,寫評語。另外要求學生要經常翻閱,有的句子可以反復誦讀,甚至背熟。
第三,教學生從語文教材中積累寫作素材。語文教材名家名篇多,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對于這些材料,可讓學生歸類積累,以便寫作時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選用,這樣,語文閱讀的過程也就是準備寫作材料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第四,開展讀書系列活動來加強積累。如詞語競賽、成語接龍、詩歌朗誦會、讀書故事會、課本劇、作文競賽、讀書知識競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起到檢查的作用還能使學生感性地、生動地鍛煉聽說讀寫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引導學生開展“摘錄、寫作、練字”三合一練習,習慣于摘抄一些古典詩文和名人名言,習慣于把看到的時文美文摘錄下來,習慣于把自己日常的見聞感受記錄下來,習慣于抒寫自己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學生的知識視野被拓寬,情感世界被充實,語文素養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讀書方式,也積累了許多語言材料。學生在自己寫作之中或多或少、潛意識地運用了積累的材料。我想這就是學生在閱讀積累基礎上的再次運用吧。
重新認識閱讀與寫作的功能,是學好語文重要前提。我們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獲得必備的基本語文素養,具有適應終身發展的語文能力,成為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了解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精華,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創新能力。
二、寫課文作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寂然凝思,悄焉動容,視通力里。”,這是對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繪。中學生尤其需要想象,因為想象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之一。學生閱讀時,需要借助于想象,通過想象,可以再現文章或詩詞所描繪的人物和景物,就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學生寫作更離不開想象。因為寫作活動是運用具體感性材料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過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躍、開闊,從而寫出來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反之,思路遲緩狹窄,詞語貧乏,寫人寫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動人。根據當前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很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運用一切教學手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創造力最顯著的特征。中學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師是學生想象力的開啟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師應在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同時,在作文訓練時給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創造余地,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呂叔湘先生說:“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學生作文創作是否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創作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作應以敞開心靈,表現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自己為他作原則。真誠是一切文學之本,尤其是初學寫作的學生所必須遵從的。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如果說“閱讀積累材料”是間接的,那么“語文實踐活動”則給學生帶來了生動的、鮮活的生活積累。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親身經歷積累,使他們在寫作時,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身,表達出自己當時的真情實感來。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比如在課余時間我有目的的組織學生玩踢毽子,學生玩得十分高興。事后讓他們寫作文。大家有話可說,把踢毽子比賽過程記敘地具體詳細,學生寫出的同學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活動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實踐,則無從談寫作。
我還鼓勵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要注意觀察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學生學會寫生活札記,要及時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達出來,把精彩難忘的一瞬描繪出來,把耳目一新的事件敘述出來……告訴他們,這些材料可能比較零碎,不能構成一篇作文,但它們直接來自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積少成多,以后會很有用處。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寫文章,從日記寫起。寫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心胸和筆墨,養成發表意見的習慣,同時也會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場上的作文。由于這樣的思想作指導,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思維靈活了,語言生動了,就能寫出表達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我們今天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課程資源,向外去尋找,殊不知學生資源中存在著一個寶庫,它是需要我們去開發的。我說要重視學生資源,是說要重視對學生內在潛力的挖掘。
通過以上對學生作文的訓練指導,同學們普遍覺得不象過去那樣,一上作文課苦于無話可說,無文可寫,現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選材、組材,如何把文章寫得寓意深刻,新穎富有特色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呆板、枯燥現象。
總之,語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對幸福的追求、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解讀。學習語文是“三分課內,七分課外”,課內向課外輻射,課外向課內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而寬松的學習風氣,人人都可以質疑問難而不必有所顧忌。我們只有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走進學生的心靈,在作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找到能有效促發學生作文興趣的誘因,讓知識在課堂上招手,讓知識長上翅膀飛舞在課堂,那么所有的學生也就不會害怕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