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小芳
摘要:小學生由于閱讀經驗較少、思維發展較為欠缺,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建立聯系還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引導和幫助的方法和手段必須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選擇運用,并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和創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引導;探索;創新
閱讀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遠古到現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驛站。如今,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了,新的語文教材面試了,但閱讀這個話題永遠都不會停止。為什么需要感悟,為什么而感悟?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重分析、輕積累,重理性、輕感悟的現象十分突出。其實, 閱讀應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應該在小學的學校生活中自然地養成。自主的閱讀永遠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感悟?所謂“感悟”,就是“感受”和“領悟”,是學生調用自身的語言沉淀,獲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將所獲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從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甚至觸發靈感和頓悟。 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
一、小學語文閱讀感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門富含人文精神的學科,在全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堂的改革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以感悟為導向,以生活為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的學習,摒棄“教師一人講,學生不停抄”的教學方式,這是新課改所追求的,是當今社會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我們應當看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關注語文教學內容的正確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獨特的經驗和體會。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在大量的語文實踐過程中進行摸索,掌握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教學中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培養好語感和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依據學生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感悟能力的培養,從學生內心出發,使其獲得獨特的感悟,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也是其他學科進步的基礎,更是理解生活、熱愛生活的基礎。
二、抓重點詞,理解課文
小語課文,常常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這些關鍵詞語,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點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備課時找準一篇課文的關鍵詞,就可以緊扣這個關鍵詞來教活整篇課文。
《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
1、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
2、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
3、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5分鐘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
三、閱讀時點撥感悟
導讀時點撥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展開“對話”,在教學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營造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環境,師生相互質疑,通過多角度、多側面的立體探究,促進學生思維,教會學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1、由小處悟到大處。所謂由小處悟到大處,就是指導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使教材成為“讀進”和“悟出”的橋梁。比如《大瀑布的葬禮》一文用對比的手法具體地描述了巴拉那河上塞特凱思達大瀑布的景象,關于瀑布的描寫是全文的重點。為突破這一重點,我創設一個旅游情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由小處悟到大處,進行研讀感悟,體驗大瀑布:
(1)假設20年后的今天,我們這個旅游團又來參觀塞特凱思達大瀑布,會看到什么景象?如果你是旅游團的一員,你會向導游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導游,你會面對游客作出怎樣的解釋?
(2)假設20年后的今天,如果在我們這個旅游團里,就有“巴西總統”,此時此刻,你這個“巴西總統”會有何感慨?你將會發表什么樣演講?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謂從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啟發學生用逆向思維來感悟課文的空白之處意思,以激起學生的“頭腦風暴”。悟的巧妙,有的能夠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重組的興趣;有的能夠引發豐富的聯想;有的能夠引導學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夠挑起不同意見的爭辯;有的能夠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發現……學生都能從課文中捕捉相關的信息,然后加進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這樣悟的教學片斷,充滿了感性,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調動了學生的直覺、感受、想象、情感,使學生在感性化的學習中領悟課文,完善人格,關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諧的發展。
3、由靜態悟到動態。文章的思想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之中,讓學生真正理解,系統領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們的教學目的。悟,并不僅僅是靜態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靜態中求動態,珍惜每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個性的發現。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教學如不能讓學生得到人生的感悟,那么這種教學便是蒼白無力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體現,應讓學生在讀中去感知、感愛、感悟、感染,直到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悟則能化”。
課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無限的,通過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啟發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 向田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感悟能力的培養[J].學園,2010(12):112-113
[2] 田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悟能力[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15(1):274-275
[3] 仲召明.論小學語文體驗感悟式閱讀教學[J].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