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摘要: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高中政治教學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
關鍵詞:高中政治;創新教學
高中政治是高中階段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理念、方法落后,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結合具體的實踐教學實踐和總結,針對高中政治創新教學提出幾點建議和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中政治教學中,需要提供給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使學生敢于表現、善于探究,形成強烈的學習愿望,以激發學生分析和研究問題。然而創設教學情境,能偶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創建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去感知自然和體驗生活,去探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高中政治課中的一些知識和概念的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那么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提升了教學的效率。教學中要以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時事資料、故事、幻燈片、多媒體、表演、漫畫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展示和對比,便于學生分析和理解,從而掌握難以吃透的內容,激活了學生思維,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創設情境時,還應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符、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特別是社會上發生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要融入課堂,把這些現象拋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也要幽默風趣,具有想像力;要滲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利用情境,學生容易投入到學習當中,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并從中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體會到成功樂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
二、優化課程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一定的邏輯順序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將某一單一的課題與后面相關的課題進行聯系,減少重復率,在一個課題內的內容框架也可進行整合,做到有詳有略。例如,在講述市場配置資源時,可以這樣來安排: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規范市場秩序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教學中把這一邏輯結構做兩處調整,調整為“市場配置資源的優點—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規范市場秩序”這樣的邏輯順序進行教學。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既幫助學生充分地認識了市場經濟,同時也使學生將這一類的知識形成了一個系統,有助于學生整體思維方式的形成。
三、教學要新穎、采用新方法
政治課算是一門比較枯燥的科目,采用一般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講,而學生卻在下面打著瞌睡。這樣不管是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是有害無益的,學生們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曾經有老師提出可以將游戲的升級、過關等方式放在教學中,這種方法很新穎,我們不妨可以試一下。雖然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但高考畢竟擺在面前,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在給學生講授知識時一般都會給學生劃一些重點段落或句子,而這些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這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單獨的背這些東西,并說明只有背過規定的重點時才可以背接下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讓他們知道不可以多背,這時學生的叛逆心理就會起作用了,他們就會認為你越讓不背就偏背,還要背給老師看看,這時如果老師再說:“你這么快就背過啦?”學生會被激起更大的“斗爭欲望”。這樣采用通關的方式,并以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希望被老師關注表揚的心理。從側面給學生以激勵,了解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根據他們的想法采用鼓勵或理解談心的方式外加采用新穎的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正面或側面的不同方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聯系生活,活學活用
政治的學習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不能僅僅用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來學習思想政治知識。高中生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使學生能在生活中感悟在課本上學習到的道理,從而塑造學生的人格,真正實現“政治教學塑造學生靈魂”的目的。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要盡可能用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如在進行《公平競爭與誠信經營》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選取電視新聞里曝光山寨假貨的事例。像“康師‘博方便面”就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還有去商店買東西,導購總是非常熱情地介紹商品的優點,而對其不足之處則避而不談,這也是誠信缺失的表現。課堂上舉出生活實例,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明確對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五、引導學生多注意社會生產、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職業、新角色
要求學生平時積累大量的職業、角色素材,模擬角色、職業的特征,了解其心理內涵,才能在教學中運用自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和直觀性,提高教學質量。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人們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加大,從而影響到心理健康。據某網報道:專家稱中國有3000萬青少年兒童心理亞健康,約1/5的孩子有抑郁傾向,自閉、溝通障礙、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況在青少年身上廣泛存在。因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表明:僅靠幾次心理輔導,遠遠不能解決問題。我想應該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也理應如此。
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培養了更為廣泛的興趣,除了一如既往的關心時政大事外,也留意起各類體育、娛樂信息,時不時學起追星一族,上網、聽流行音樂等方式也進入了自己的生活,關注起身邊的民情小事。另外,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常主動與學生談心交流,多參與學生活動,學會揣摸學生的內心世界。經過不懈努力,得到的所有這些信息,都為課堂教學能接近社會現實、接近學生實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12(10).
[2] 陳長坪.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方法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