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聚才+江宏



中小學教師由于受教育評價制度、自身生存環境以及教育教學慣習的影響,缺乏成果物化意識,不能自覺主動地將教學、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進行積累、傳播與共享,這就阻礙了選修課程的深度發展。
一、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產生背景
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建設項目于2015年4月啟動,歷時一年多。精品選修課程建設是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高中特色多樣化發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處在中期建設階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建設名單已經評審公示,這就需要進一步理清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標準與策略,進一步完善管理與指導機制。
二、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主要從評審立項的結構布局以及項目建設的進展狀況來考察。
(一)精品選修課程的立項分布
1.按課程類別分類
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分為社會實踐、職業技能、興趣特長以及知識拓展四個類別。從表1可見,課程類別分布極不平衡,其中興趣特長類和知識拓展類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80%以上;社會實踐類和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是實現普職融通與改進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由于申報數量過少,導致立項比例不足20%。
2.按區域布局分類
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評審在注重質量優先原則的基礎上,同時關注區域協調發展。從表2可見,課程區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約75%;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由于申報數量過少,導致立項比例約25%。
3.按城鄉布局分類
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建設是促進學校特色內涵發展的有效載體,為此就必須考慮項目的城鄉合理布局。從表3可見,項目城鄉分布極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90%,第二批立項比例降為81%;農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師資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識淡薄,申報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導致立項比例偏低。
4.按學校類型分類
全市普通高中重點中學與非重點中學數量相當,但重點中學集聚著優質的辦學資源和條件,辦學水平與質量也明顯高于非重點中學。從表4可見,重點中學立項數量占總立項的80%以上;非重點中學立項比例不足20%。
5.按學科劃分分類
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建設旨在為全市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選修課程體系,為此就必須兼顧學科協調發展。從表5可見,學科分布存在較大差距,體育與健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通用技術等學科立項數量較多,而化學、物理與生物等學科立項數量則較少,這與教師的固有思維息息相關,高考學科教師常常只注重必修內容的教學,不善于去挖掘相關學科的選修教學內容與方式。
(二)精品選修課程的建設情況
1.多數學校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基礎較好,課堂教學水平較高
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以來,各普通高中學校充分釋放師生的課程開發權,積極開設校本選修課程,不斷加強選修課程評價。從課程師資與水平、課程定位與價值、課程綱要與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課程支持與保障等維度出發,確立了精品選修課程的立項名單,這就確保了精品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水平和前期建設基礎。從調研反饋的情況來看,多數項目組在立項后,進一步梳理了課程綱要與教材講義,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重視課堂教學研討和改進。
2.部分區縣與學校建立了建設管理機制,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不少區縣積極貫徹執行市教委關于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相關文件,對于項目建設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場地保障和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和教師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區縣還針對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區縣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相關配套文件,通過專家引領、學校支持以及經費保障,對區縣精品選修課程的規劃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統籌培育的作用,實現了學校選修課程的合理規劃、區縣選修課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級選修課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級聯動機制,有利于項目建設的持續深入發展。
3.多數學校著手系統規劃校本選修課程,發揮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目的之一,在于發揮其輻射示范的作用,借鑒精品選修課程開發、實施、評價與管理方式與方法,將其運用到其他選修課程建設與發展中,進而構建層次清晰、遞進有序的選修課程體系。比如,重慶八中經過引領探索階段、成長系統階段以及成熟深化階段的發展歷程,不斷推進校本選修課程的系統規劃與發展,學校探索必修課的選修模式以及選修課的內容整合,并在每個學科選擇3門課程作為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范疇,同時以精品選修課程建設來探索嘗試相應的教學方式,并在其他選修課程中推廣和應用。
三、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
對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的立項申報,課程負責人、學校領導以及區縣教委都很重視,對項目申報表認真填寫、反復研討。然而,獲準立項后卻疏于建設與管理,對精品選修課程的深化研究與建設不夠。如有的精品課程團隊,立項后沒有組織相關的教學研討,在課程標準研制、教材修訂完善、教學資源建設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沒有進展。區縣和學校層面的跟蹤檢查、管理、投資有時不能及時到位。學校普遍缺少“精品課程建設規劃”。
(二)師資團隊建設發展不平衡
在調研中發現,師資團隊建設主要存在部分課程負責人年齡老化以及主講教師團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如,部分課程負責人即將退休,課程團隊卻暫時沒有能夠承擔起精品選修課程建設與管理重任的教師,因此積極培養接班人就成為當務之急。老中青相結合、各專業相匹配的師資團隊,有利于精品選修課程持續性、綜合性發展。部分課程團隊主講教師數量過少、年齡結構與學科結構也不盡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識普遍比較淡薄
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成果一般可以分為基本認識類、操作技術類和實踐探索類,具體表現為調查報告、實施方案、教材、評價標準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學教師由于受教育評價制度、自身生存環境以及教育教學慣習的影響,缺乏成果物化意識,不能自覺主動地將教學、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進行積累、傳播與共享,這就阻礙了選修課程的深度發展。
四、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措施建議
(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管理辦法,建立定期督導機制
為了加強和完善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管理,確保項目立項、建設、驗收工作的順利實施和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必須明確管理的組織機構,廓清相關機構的職能職責,確定申報與立項、建設與指導、評審與驗收、應用與推廣的內容與要求。此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啟動市場建設階段、中期建設階段以及評審驗收階段的定期督查機制,協同教研機構做好督查與指導工作,確保建設質量和水平。
(二)各級教研機構要深化項目研究,加強項目調研指導
教研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研究、指導與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推廣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成果。精品選修課程建設作為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有效載體,教研員有必要深入研究選修課程建設的策略與方法、指導選修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服務建設成果的提煉與總結。為此,教研員有必要加強精品選修課程建設項目的調研指導,促使項目學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發揮輻射效應與推廣作用。
(三)普通高中學校要明確建設目標,注重總結提煉成果
要實現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順利推進,普通高中學校必須明確建設目標,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完善實施方案。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對精品選修課程建設的目標、內容、步驟、保障以及預期成果做出明確的規劃,這能夠很好地統籌與引領精品選修課程的建設與管理。
2.編制課程標準。課程團隊要從選修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以及實施建議等維度著手,提出基于學生學習基本要求的教學指導性文件。
3.加強教材建設。教材是重要的教學材料,進行教學內容編排時,要主題鮮明、線索明晰、突顯課程目標;布局合理、結構科學、符合學習規律;生活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作業適當、活動適合;體現個人經驗、鄉土知識、民族文化與國際視野的結合。
4.重視團隊培育。精品選修課程的建設、深化與發展,需要教師著力挖掘選修課程的育人價值,著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些都離不開課程團隊的實踐智慧與研究能力。團隊培育要評選校內優秀教師,優化團隊年齡和學歷結構,加強針對性培訓,重視學校文化建設。還可以把培養對象范圍擴大到校外,加強學習與培訓。
5.深化課程評價。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發展,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真實反映學生參與精品選修課程的態度與成果;對課程本身的評價,重在針對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目標、內容與實施等要素之間的一致性與科學性進行修訂與完善。
6.發展精品案例。對精品選修課程的典型案例進行文本和視頻材料的錄制,可以發揮教學實錄在教師教學研討中的作用,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同時也可以作為精品課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在明確選修課程建設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精品選修課程深化建設,課程團隊要積極總結提煉建設成果,重視對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果與收獲、問題與困惑進行梳理,對精品課程建設的改進與完善提出建議與策略,形成相關成果,并不斷提升成果意識,增強物化成果的科學性與可推廣性。
作者單位: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