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梅
在紐約一幢熱鬧的公寓大樓里,有一群寵物,每天主人出門后,這里就變成了它們的樂園:有的一起出去玩;有的聚在一起交流主人的糗事;有的在不停捯飭自己的外貌;有的居然癡迷重金屬搖滾樂;有的用攪拌機來做背部按摩;有的則在偷吃冰箱里的東西……總之,寵物們每天的“朝九晚五”是他們一天中最自由、最愜意的時光。在這群寵物中,有一只小獵犬是當仁不讓的領袖,他叫麥克,機智可愛,自認為是女主人生活的中心,直到她從外面帶回家一只懶散、沒有家教的流浪狗杜老大。麥克和杜老大為了爭寵針鋒相對,自然很難和平共處。但當它們一起流落紐約街頭后,兩人又拋棄分歧、共同齊心協力對抗一只外表毛茸茸卻內心狡猾的兔子小白,上天入地下海,最后在布魯克林橋上演禽獸大作戰。經歷了各種波折之后,片中所有動物化敵為友,寵物們趕在天黑之前各回各家,等待主人們歸來。
影片的主創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展現了寵物們在主人離家后令人捧腹的表現。他們共同打造了一個明亮溫暖、充滿童趣的紐約城。在寵物主人對故事感同身受的同時,沒有養過寵物的的觀眾也會探索到一個新奇的世界,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溫暖與愛。
理解幼兒的行為,用心引導
麥克是一只十分黏人的寵物狗,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蹲在門口等主人回家,但是今天卻遇到了競爭者,主人領養回來另一只流浪狗杜老大。這時,麥克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被打亂了,他的床被霸占了,他的食物被吃掉了,就連說話都要小心翼翼,可是最令他害怕的是主人的愛會不會被這只慵懶的大狗給奪走。麥克為了爭寵而想出了在家里搞破壞并嫁禍杜老大的方法。被麥克要挾的杜老大表面上忍氣吞聲,其實卻在伺機報復,并終于逮到了機會把麥克扔到了垃圾場。
麥克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以嫁禍給杜老大,并要挾杜老大聽自己的話,這是采取了攻擊性、破壞性的行為,這些行為都體現了麥克的一種不良心理——嫉妒。當他看到杜老大的強壯、霸道以及主人對它的愛撫時,它的嫉妒心理被激發了。
嫉妒是一種消極的社會現象,它是對別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勝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不滿和怨恨,是一種扭曲了的情感。這種情感如果蔓延與激化,那孩子就很難協調同伴關系,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平添莫名的煩惱與痛苦。
事實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出現這種行為了,典型的表現就是不能容忍自己身邊親近的大人疼愛別的孩子。雖然我們常常覺得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好玩,實際上卻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這也是為什么二胎政策放開了,這么多孩子不愿意要弟弟妹妹的原因。在幼兒園里,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比如某個幼兒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戴個漂亮的發卡,帶來了非常好玩的玩具;再或者老師抱了某個孩子,摸了摸某個孩子的頭,表揚了某個孩子等,都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行為。
嫉妒是一種破壞性因素,它對于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長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果孩子長期處于嫉妒這種消極的心理體驗之中,情緒上會產生壓抑感,使兒童產生憂愁、懷疑、自卑等不良情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損傷。此外,嫉妒還會容易使孩子產生偏見,產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響孩子與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最終影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孩子的嫉妒行為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這就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景分析孩子嫉妒的原因,然后給予針對性的安撫、引導教育,切不可一味的打壓訓斥。作為教師或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給孩子必要的安全感,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只要加以適當的引導,把幼兒這種心理以正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就可以使之成為幼兒向上、進步的動力。
重視規則教育,用心呵護
打敗麥克的杜老大一時得意忘形,忽略了垃圾場是貓的地盤這件事,大言不慚地對著貓說“瞅啥瞅”,結果引來成千上萬只貓的圍攻。最終兩條狗失去了項圈而被動物管控部門的捕狗隊當做流浪狗給抓走了。捕狗隊的車正行駛在路上,突然兔子小白從下水道中跳出來。司機出于好奇下車觀看,結果慘遭獸性大發的小白毒打,而且捕狗隊的車也被小白和它的一群手下給劫走了。還有后來為了救回各自的伙伴,互相看不順眼的小白與麥克只得結盟,合體秒變老司機,在布魯克林橋上飆車,可是它們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或者并不懂得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沖直撞,撞倒了行人,撞壞了汽車,雖然最后也追趕上了捕狗車,可是身后已是一片狼藉。
不論是杜老大的不友好導致他倆失去了項圈而被當做流浪狗抓走,還是捕狗隊員的不專心工作使捕狗車被劫走以及麥克和小白的不遵守交通規則使得道路一片狼藉,這些都是因為它們沒有遵守“規則”。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都要遵守相應的規則,一個沒有“規則意識”的人,便會在學校不愿意按照行為規范去行事,在單位不愿意遵守制度,甚至在社會上不愿意遵守法律!在家里沒有規矩父母還能夠容忍,那么,不遵守法律,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現實中很多家長由于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于智力投資,而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爭執,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等任性自私、不守規則的表現。培養孩子按規則行事的習慣重要的是培養其規則意識,規則意識較強的人,自律能力也較強,較容易適應群體生活。如:玩具要放回原處、喝水時要排隊、吃飯時不能大聲說話、和小朋友友好相處,以及幼兒園里集體活動、做操、區角游戲、戶外活動等規則的遵守。幼兒期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規則意識的培養與教育,對幼兒一生成長都具有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是幼兒啟蒙教育的領路人。成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教師和家長在遵守社會規則方面應做孩子的表率。例如:家長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家長在走路或開車時就不能闖紅燈;教師要求孩子有禮貌,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那教師在和同事相處中也要有禮貌。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從小處,一點一滴教育幼兒遵守規則,用心呵護幼兒成長。
對待調皮叛逆的孩子,用心感化
在電影結尾,這只領導地下動物拒絕人類豢養的小白兔,勇敢而頑固的小白兔,它是如此討厭人類,甚至鄙視被人類寵愛的動物,但是當它遇到一個可愛小女孩熱情擁抱的時候,它放下全然的戒備和隔閡,被“招安”了,得到了安撫和慰藉,心靈創傷得以撫平。小白和它的動物軍隊,在電影中并不是窮兇極惡地與人類作對,只是在精神上保持了獨立強悍的姿態。受過傷,被遺棄,是一群天性自由叛逆的孩子。
在幼兒園里,我們會遇到各種不同類型和差異的孩子。懂事聽話的孩子往往更能得到老師的關愛,而那些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評。但往往越批評這些孩子,他們越是不聽話。作為幼兒教師要正確看待幼兒的“調皮”現象。幼兒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調皮是緊密相連的,孩子的生長發育需要“調皮”。學齡前兒童身心發育很快,生長需要運動,運動幫助生長,孩子的很多“調皮”現象都是這種幫助生長的運動的外部表現,從這個意義講,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在他們頑劣的外表下,我們要了解他們調皮的動機,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對調皮的幼兒既要嚴格,也要關心愛護。教師對孩子要給予慈母般偉大的愛心,在進行嚴格教育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他們的自尊心,要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細想起來,其實這些喜歡調皮搗亂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愛出發,教育就自然而然變成了有愛的教育。我們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只有這種信念才能更好地使我們陪伴孩子度過成長中的茫然、猶豫、挫折,甚至失敗。愛孩子,就是要把每個孩子看做是一顆閃亮的星。我們要堅信,每個孩子都好似一顆閃亮的星星,總有一處會發光。而幼教的真諦、幼兒教師的責任就在于發現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讓我們用愛陪伴他們,使每個孩子都閃爍出獨特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