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孫誠
在“全實踐”理念的指導下科學設置早期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對于提高早期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早教行業對早教人才的需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課程設置中“全實踐”理念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一)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趨勢——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面對教師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嚴重脫節的現象,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建立“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并在本土開展了有益的實踐嘗試。在日本,實踐環節成為國家教師教育課程建設的新動向。為了突出教師教育課程的實踐取向,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日本教育大學協會提出了“教育實踐體驗”。法國在《教育方向指導法》中明確大學院的學制為兩年,主要進行感知實習、指導實習和責任實習三類教學活動。英國各個學年里又安排了“實踐體驗”,與其他教育互為支撐、交叉進行。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明確提出:堅持教師教育課程的實踐取向,一改傳統的以知識授受為主的價值取向,要求教師教育課程要強化實踐意識。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的同時,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為擴大學生的就業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良好就業,也為其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高等職業學校要規范實踐課程的實施。高職教育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注重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三)以市場為導向,服務需求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為就業導向、服務需求。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要主動與生產過程對接,重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了進一步了解市場對早期教育人才的需求狀況,尤其是早教機構對早期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走訪早教機構、畢業生,了解早教機構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準確把握早期教育專業在社會的就業崗位群,早期教育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以此來確定早期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
二、“全實踐”理念下的課程設置
(一)瞄準一線確定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
1.順應早教市場的發展,注重學生課程推廣能力的培養。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標準對接,重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在制定培養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該目標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先了解與早教行業相關的崗位,并分析崗位人才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規格要求,然后再根據規格要求來設置相應的依托課程。在早教機構中親子教師崗位和課程顧問崗位對親子課程和產品銷售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早教專業畢業的學生只要從事與早教相關的工作必然都會與課程推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A校早期教育專業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時候,既要注重0-3歲嬰幼兒保教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適當考慮學生課程推廣能力的培養。
2.積極應對早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挑戰,培養富有創業精神與能力的專業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建設科學合理、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早期教育專業不論是從教師教育還是從高等職業教育角度出發,都應該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首當其沖的應該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有所體現,其次才是創新意識培育、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創新創業實踐、創業指導服務、創新創業模擬訓練等。
(二)調整課程結構,提高早教人才職業素養
1.面向就業一線,增加專業核心課程的比重。
一方面,在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中開設一些與早教行業崗位相對接的課程,如《早教課程推廣》、《特殊兒童的早期篩查和評估》等,另一方面,加重專業核心課程學分與學時,如《親子活動設計與指導》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教學法課程,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科學設計并組織0-3歲嬰幼兒親子活動的能力,也是最能凸顯早期教育專業特色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理論和技能并重,要求每位學生都有對各種親子活動課型的試講機會,切實增強學生的親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技能。教育對象的雙重性(嬰幼兒及其家長)是早期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這門課程正是一門讓學生掌握有關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教學中創設家庭教育指導模擬場景,提高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技能,為其做好早教機構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專業選修課的模塊標準進一步明晰、合理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基于早教專業學生就業的方向性的考慮,為了擴大學生的就業面,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筆者建議專業選修課的四模塊分別為:教育素養拓展、早教技能拓展、就業方向拓展、創新創業拓展。每個模塊設4門課程,學生自己選2門課程,共選8門課程,每門課程2學分,共計16學分。教育素養拓展主要是開設一些提高教育整體素養的課程,如演講與口才、教育名著導讀、教育電影賞析、教育科研方法等;早教技能拓展開設一些早教機構較為流行和使用的國外特色教學法,如蒙臺梭利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感覺統合教學法等;就業方向拓展開設幼兒園環境與教玩具制作、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幼兒園班級管理、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等;創新創業拓展開設創新教育、創業教育、早教產品研發與推廣、早教機構經營模式等。
三、完善專業見實習內容形式和內容,加強見實習指導,踐行全實踐理念
(一)增加課程實習形式,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無縫接軌
學期遍布的思路是專業見實習安排的一個指導性原則,在此基礎上拓展見實習的形式,增加課程見習形式以滿足理論課程實踐內容的學習需求。鑒于第一、二、三學期見實習時間少的現狀,在第一、二、三學期每兩周增加1天(周六或周日)的課程見習時間,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無縫接軌。早教課程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的,為了讓更多的父母能陪著孩子上早教課,所以早教機構一般都是周三至周日上班,周一和周二休息。這正好為課程見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見實習具體擬安排表如下:
(二)編寫早期教育專業見習指導手冊,規范見習內容與要求
為規范專業見習工作,讓學生明確見實習的安排、目的和具體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早期教育專業見習指導手冊》必不可少,大致內容如下:見實習的類型及目的、見實習的安排、見實習的內容與要求、見習任務與作業、見實習的考核標準。這里特別要指出:見習任務與作業除了要包括一般的一日活動流程、親子活動記錄、個案觀察記錄,還要緊密結合當前專業理論課程的實踐內容來設計作業,做到作業的針對性。
(三)加強學校對見實習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第一,真正落實見實習“雙導師”制。針對學校老師不按照要求下園指導學生或者指導存在著走馬觀花的現象,學校應該不定期成立巡查小組到實習基地進行巡查。針對早教園一線指導教師對學生指導不到位,主觀隨意性較大這一問題,可以加強與見實習基地的溝通與聯系,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筆者認為可以給實習基地老師頒發實習指導教師聘書,激發他們的指導熱情。
第二,將指導工作貫穿于見實習的前、中、后。首先實習前,做好對學生的動員和要求工作,要求每位學生認真研讀《早期教育專業見習指導手冊》,并能夠認真執行和完成。實習中,學校指導老師和一線指導老師雙管齊下,按照《手冊》要求,規范指導。實習結束返校后,安排實習總結交流會及時引導學生對見實習進行有效的反思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