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業集聚能力,加速區域經濟發展。以中部六省為研究對象,選取2010年和2014年兩個時點,運用產業梯度系數和產業動態集聚指數進行分析,得出各省具有靜態比較優勢和動態集聚能力的承接產業,并借鑒波士頓矩陣分析法將其劃分為明星產業、金牛產業、問題產業、瘦狗產業和衰退產業五類型,從而判定中部六省的重點承接產業。據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制訂承接產業轉移目錄,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重點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擴散效應;促進城市群產業帶形成,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切實改善投資外部環境,不斷提高產業支撐能力。
關鍵詞:中部六省;產業轉移;產業集聚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6)11-0056-06
[作者簡介]孫植華(1980-)男,河南獲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與金融政策支持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研究”(項目編號:2013B356);河南省社科聯課題“產業集聚視角下河南承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SKL-2015-3326)。
2002年,聯合國發表的《2001年國際投資報告》提出“國際投資不再向低成本方向轉移,而是朝產業集聚方向轉移”。即產業配套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產業轉移的主導力量[1]。產業轉移,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2]。實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區域遷移與投資。產業集聚,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指定標準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的經濟聚集現象[3]。發達地區向外轉移產業時,通常考慮兩點:一是承接地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原材料、交通運輸等成本是否低廉,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潛力是否巨大;二是承接地的產業鏈是否完整,產業配套能力是否強大。
進入21世紀,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跨國界、跨地區、跨行業流動日益頻繁,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我國東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轉移愈加活躍,在地緣經濟影響下,中部地區逐漸成為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匯聚點。因此,研究中部六省(包括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如何遴選承接產業,提高產業集聚能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我國中部六省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基于中部六省多以承接工業轉移為主,利用產業梯度系數將2014年工業分行業與全國同行業對比,得出具有靜態比較優勢的產業,再利用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對2010—2014年間工業分行業的集聚態勢進行分析,得出具有動態集聚能力的重點行業。
(一)選用評價指標
1產業梯度系數
產業梯度系數包括,創新能力因子,用比較勞動生產率Lij表示,取決于該地區該產業勞動者的技能、創新能力與全國均值對比;盈利能力因子,用比較資產利潤率Kij表示,取決于其資產利用效率、盈利能力與全國均值對比;產業集中因子,即專業化生產能力,用區位商Qij表示,取決于其對自然資源、專用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利用能力與全國均值對比[4]。其公式為:
IGC=Lij×Kij×Qij
Lij=eijEjlijLj;Kij=πijπjkijKj;Qij=eijeiEjE
式中,IGC為產業梯度系數,Lij、Kij和Qij為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資產利潤率和產業區位商。eij、πij、lij和kij分別為i地區j產業總產值、總利潤、從業人數和總資產,πj、Ej、Lj和Kj分別為全國j產業總利潤、總產值、從業人數和總資產,ei為i地區GDP,E為全國GDP。
判斷準則:IGC越大,表明j產業在i地區比較競爭優勢越大。若IGC>1,表明j產業在i地區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專業化生產能力,應作為重點扶持的主導或支柱產業;反之,則作為重點培育的新興或先導產業,或作為淘汰轉移的衰退產業。
2.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反映某一產業在一定時段內向某地區的集聚速度,體現產業的區域轉移方向和能力。其公式為:
IDCI=SijtSit
Sijt=teijt/eij0-1,Sit=t∑ni=1eijt/∑ni=1eij0-1
式中,0、t表示時間周期 [0,t],IDCI為動態集聚指數,Sijt為j產業在i地區的平均增速,Sit為j產業在全國的平均增速,eij0 和eijt分別為i地區j產業在基期和報告期的總產值,n為全國有n個行政區[5]。
判斷準則:Sit>0表明j產業在全國為擴張性產業;反之為收縮性產業。
第一,當Sit>0時,若IDCI>1,表明j產業增速高于全國均值,該產業向i地區集聚,比較競爭優勢明顯,應作為重點承接產業;若IDCI<0,則表明j產業在i地區已出現衰退,比較競爭優勢喪失,應作為當前向外轉移產業;若0 第二,當Sit<0時,若IDCI>0,則Sijt<0,表明j產業在i地區出現負增長,應作為當前淘汰轉移產業;若IDCI<0,則Sijt>0,表明盡管j產業在全國是收縮性產業,但在i地區仍然增長,依然具有比較競爭優勢,可作為現階段承接產業,未來考慮轉型升級或淘汰轉移。
3評價指標數據處理
上述指標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11、2015)、《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5)。產業梯度系數屬于靜態指標,以名義指標核算,反映某一產業的比較競爭優勢;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屬于動態指標,以實際指標核算,反映某一產業的集聚轉移速度。
(二)產業類型判斷標準
將上述兩大指標相結合,借用波士頓矩陣分析法[6],制訂產業類型判斷標準(見表1)。
(三)計算結果與分析
計算中部六省的產業梯度系數和產業動態集聚指數,依據產業類型判斷標準分類見表2。
1.中部六省比較競爭優勢產業集中在資源稟賦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
從產業梯度系數看,中部六省工業比較競爭優勢(ICG>1)的行業數量排名為:江西(23個)、安徽(19個)、湖南(19個)、湖北(13個)、河南(11個)、山西(1個)。比較競爭優勢行業大多集中在資源稟賦型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采礦業、冶煉業以及礦產品加工業等和農副食品、造紙、紡織服裝、印刷、家具、木材加工等制造業,而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器機械及器材、儀器儀表、通信設備等制造業則相對較少。中部六省比較競爭劣勢(ICG<1)行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開采、加工及相關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應逐步作為淘汰轉移行業。
2.中部六省動態集聚能力強產業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
從產業動態集聚指數看,中部六省工業動態集聚能力較強(Sit>0,IDCI>1)的行業數量排名為:湖北(28個)、江西(26個)、安徽(24個)、河南(23個)、湖南(21個)、山西(11個)。動態集聚能力較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器機械及器材、通信設備等裝備制造業和農副食品、食品、紡織服裝、制鞋等加工業,而動態集聚能力較弱(IDCI<0)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
因此,中部六省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器機械及器材、通信電子設備等裝備制造業比較競爭優勢較低,但動態集聚能力較強,是未來具有巨大潛力和前景光明的行業,應作為重點承接產業,促使其盡早轉化為主導產業;而資源稟賦型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比較競爭優勢較強,但動態集聚能力較弱,是未來具有較低增長潛力和前景黯淡的行業,應作為當前次重點承接產業,但未來必須考慮產業轉型升級或轉移擴散;但資源稟賦型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非金屬礦采選業、制品業和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制鞋業等的比較競爭優勢和動態集聚能力較高,具有較大增長潛力和前景可觀的行業,應作為當前重點承接產業。
3.中部六省各行業產業類型差異明顯
一般來說,擁有明星產業數量越多,其產業比較競爭優勢和動態集聚能力越強,表明該省工業創新和專業化生產能力越高;擁有金牛產業數量越多,其產業比較競爭優勢較高,但動態集聚能力較低,表示該省工業盈利和專業化生產能力較高。因此,明星和金牛產業總量越多,說明該省工業綜合競爭力越高。擁有問題產業數量越多,其產業比較競爭優勢較低,但動態集聚能力較強,表明該省工業創新能力較高,未來增長潛力巨大,但當前的盈利和專業化生產能力較低;擁有瘦狗和衰退產業數量越多,其產業比較競爭優勢和動態集聚能力都較低,表明該省工業創新、盈利和專業化生產能力較低。因此,擁有問題、瘦狗和衰退產業總量越多,說明該省工業綜合競爭力較低。從產業類型數量排名來看,明星產業為安徽(16個)、江西(16個)、湖南(12個)、湖北(10個)、河南(6個)、山西(0個);金牛產業為江西(7個)、湖南(7個)、河南(5個)、安徽(3個)、湖北(3個)、山西(1個);問題產業為湖北(18個)、河南(17個)、山西(11個)、江西(10個)、湖南(9個)、安徽(8個);瘦狗產業為山西(15個)、湖南(7個)、安徽(6個)、河南(5個)、江西(2個)、湖北(2個);衰退產業為山西(11個)、河南(5個)、湖北(5個)、安徽(4個)、湖南(2個)、江西(2個)。從總體工業綜合競爭力來看,江西、湖南和安徽較高、湖北、河南居中,山西墊底。
深入分析發現,中部六省明星產業較多集中在非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等行業,多屬于資源、勞動密集型行業;而金牛產業較多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家具制造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煙草制品業等行業,多屬于資源稟賦型行業;問題產業較多集中在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多屬于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瘦狗產業較多集中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多屬于資源稟賦型行業;衰退產業較多集中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多屬于資源稟賦型行業。
三、我國中部六省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制訂承接產業轉移目錄,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中部六省應制訂承接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根據本省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市場需求、區位條件等比較優勢,結合本省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產業,指導各地有選擇、有步驟地承接產業轉移,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各地政府應結合本地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出臺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招商引資政策,重點承接基地型、龍頭型和集群類項目,圍繞特色優勢資源開發,積極承接資源深加工產業,提高資源稟賦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價值,培育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第一,明星產業為鼓勵類產業,應作為當前重點承接產業和主導產業,實施發展戰略,即通過土地、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加大資本、技術、信息等核心要素投入,吸引相關產業項目“落地”中部,重點提高基礎設施、專業人才、市場信息、物流配送、技術支持等產業配套能力和服務支撐能力,穩步提高產業創新和盈利能力,盡快轉化為“金牛產業”。
第二,金牛產業大多為鼓勵類產業,應作為當前次重點承接產業和支柱產業,該類產業大多盈利能力強,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支撐作用,但增長潛力已接近強弩之末。因此,應實施穩定戰略,即有選擇地、審慎地實施優惠政策。對于比較競爭優勢顯著,而動態集聚能力輕微下滑的行業(ICG>15,075 第三,問題產業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代表產業發展方向、能夠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提高區域競爭力的產業(ICG>075或IDCI>125),應列為鼓勵類產業和新興產業,全方位地給予資本、技術、人才、信息、土地等優惠,提高產業創新、盈利和專業化生產能力,提高產業集聚能力,盡早轉化為“明星產業”。 第四,瘦狗產業和衰退產業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資源稟賦優勢逐漸消失、成長前景堪憂的行業,應列為禁止類產業,盡快實施撤退策略,以達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效果;反之采取培育策略,盡早升級為“問題產業”。 (二)重點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擴散效應 承接產業轉移目標在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各地政府應以優勢主導產業為核心,來發展輔助產業和基礎產業,引導相關產業、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集中布局,共建研究開發、信息服務、技術支持、決策咨詢等產業服務體系,共享交通、通信、教育、醫療、環境等設施,提升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進而提高優勢產業集群的前瞻效應、回顧效應和旁側效應。 (三)促進城市群產業帶形成,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城市群和產業帶是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產業帶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產業集聚區具有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集工業化和城鎮化功能為一體。各地應充分依托中心城市和縣城,預先規劃建設二、三產業集聚區,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功能,吸引產業集聚,并以產業集聚促進人口集中,形成以產興城、產城互動發展格局。各地區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順應國內外資本向產業集群方向轉移的新趨勢,大力發展產業鏈式和產業集群式招商。 (四)切實改善投資外部環境,不斷提高產業支撐能力 首先,加快硬件設施建設。重點加快交通、通信、互聯網、物流等設施建設,在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下,統一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通過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集中布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效應、默示知識的外溢效應、基礎設施的共享效應。其次,優化軟環境。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該放的放下去,把該管的管起來并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健全信息、技術、資金、人才、政策、市場等關鍵環節服務體系,為優勢地方產業集群的成長提供組織、協調和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清利.產業集聚視角下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11):132-133. [2]張新芝,孔凡斌.東中西部區域產業轉移發展態勢及對策建議[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73-80 . [3]李軍訓,朱繁星.中西部承接紡織產業轉移后的集群經營效率評價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2):54-61. [4]熊必琳,陳蕊,楊善林.基于改進梯度系數的區域產業轉移特征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7):45-48. [5]賀清云,蔣菁,何海兵.中國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J].經濟地理,2010(6):960-964. [6]許哲,徐天祥.基于波士頓矩陣理論的山東省工業主導產業的路徑選擇[J].對外經貿,2015(3):67-69. (責任編輯:郭麗春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