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徑,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家庭作業完成情況較差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了很高的比例,同時也留給了教師一大難題:作業布置了,可高質量完成作業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是幾乎天天不完成作業。面對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增多,怎樣才能讓他們的家庭作業更加有效呢?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提高學生作業興趣
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作業問題,首先應該少布置需要家長輔導才能完成的作業。盡量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其次是改變作業形式,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趣味型家庭作業。農村留守學生缺少家長督促,小學生自控力又不強,自身又不愿做作業,所以家庭作業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開放型家庭作業(實踐性的作業),家庭作業必須要跳出書本,走向開放。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合理的家庭作業。向學生心靈開放的作業,培養了留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使他們在作業中學會了學習,學會了生活。從而對家庭作業產生興趣。
二、完善作業評價方式,增強留守兒童學習信心
要及時地檢查、評價,要把檢查與評價融為一體,既要充分捕捉不同學生的閃光點,做到發現問題或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時,及時處理,還要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以鼓勵為主,表揚促進,注重過程的評價,大力表揚自覺性高、作業習慣好的學生,并樹立為全班學習的榜樣。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攀比競爭的心理,激勵學生去認真完成家庭作業。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鼓勵學生,增加學生的信心,例如,對于抄寫類的作業,不能用對錯進行評價,可以提出,書寫認真工整的作業,一個大拇指的獎勵印章,對于填空型、問答型的作業,對的打對勾,錯的在旁邊標示一下,不要直接給學生一個“狠狠”的大紅叉,讓學生很受打擊,只要讓學生知道錯誤,再訂正就可以了,作業進步較大的,可以在旁邊給一段激勵的話,或送一個進步之星的印章。作業評價除了教師評價之外,同學評價或自我評價都可以,學生在自評或他評中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增強留守兒童學習信心。
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不能以單一的對錯來評價學生的作業,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鼓勵學生,增加學生的作業信心。例如,對于抄寫類的作業,不能用對錯進行評價,可以提出,字跡工整的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的獎勵,對此回答型的作業,答案正確的打“√”,答案不對的在用橫線給學生標識出來,待改正之后,再打“√”。對于作業有進步的同學,可以在其作業旁邊寫上一段表揚的話,或是畫一個表達表揚激勵的符號,如笑臉、五角星等,給以鼓勵。此外,作業評價不能拘泥于教師這一單一評價方式,還可以設計自我評價和同學評價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自評和他評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語文家庭作業的有效性。
三、創建互助小組,促進共同進步
部分留守兒童,長年和其祖輩生活在一起。一些老年人不認字,便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為此,我們可以創建互助小組,開展“幫帶”學習活動。在每一小組中,安排一兩個性格開朗、樂于助人、成績較好的同學與住得比較近的孩子聚集在一塊學習,寫作業,孩子們有了不會的問題可以互相討論,共同解決。也可以便于家長檢查,如果孩子自己在家寫作業,學生說什么就是什么,家長不容易了解作業內容,同時有的孩子也會記不清作業,如果同班的幾個孩子在一起學習、寫作業,一定會有記清作業的孩子,這樣就有利于家長及時了解家庭作業,監督孩子完成作業。還能夠促進孩子進步,同班的幾個孩子寫完作業后可以互相檢查對錯,可以互相背課文,提問默寫生字,這樣學習好的進一步牢固知識,學習差一點的糾正了錯誤,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這種互助學習小組,有效地解決了留守兒童作業無人監督和指導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家庭作業的有效性。
四、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與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兒童。現在的農村絕大多數家庭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務工掙錢來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孩子則由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管。這些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長時間缺乏家庭的教育、監督和指導,導致他們的學習受到很大影響。這部分學生多數屬于班里的中下等學生,作業長期完不成或質量低,造成了他們與優秀生有較大差距。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我們的教學卻往往表現在整齊劃一,課外作業“一刀切”。一樣的作業內容,一樣的作業要求,使差生越來越差,優生又得不到發展。我們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考慮學生的差距,布置作業要體現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惠及每一個學生,讓留守兒童也能夠獨立完成。
針對留守兒童家庭作業完成效率低、質量低的問題,我們要精心設計家庭作業,增強家庭作業的最大有效力,不斷改變家庭作業的呈現方式,有效釋放學生的創造性能量,促進學生在心理上認可家庭作業,使家庭作業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從而實現家庭作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