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陳嬌嬌
摘要:在我國加快自貿區建設背景下,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正處于貿易規模穩步擴大,貿易伙伴趨于多元化,一般貿易方式占主導地位,貿易商品結構逐步優化,使用外資額持續增長,對外投資穩步發展的現狀。但也存在外貿依存度偏低,貿易規模仍舊偏小,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較少,使用外資質量與對外投資水平不高等問題。自貿區建設對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以下機遇:湖南省善用區位特點對接不同自貿區開辟了發展新路徑,為產業結構優化拓展了發展新空間,為吸引外資提供了發展新契機,同時也帶來挑戰。為了加快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打造區位綜合優勢,拓寬開放渠道,承接產業轉移和優化產業結構同步,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深化“引進來”內涵,加快“走出去”步伐,構建對外貿易平臺,完善開放經濟環境。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開放型經濟;湖南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6)11-0093-03
[作者簡介]劉婷(198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陳嬌嬌(1993-),女,漢族,福建三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基金項目]2015年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開放基金項目“經濟開放進程中的壁壘風險防控研究”(項目編號:15K07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2014年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對接上海自貿區 構建中部開放經濟新高地的湖南策略研究”成果(湘外經院科字[2015]3號)。
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 2014年確認了上海自貿區擴區方案,并新增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搭建了自貿區的“雁行”格局。2016年9月,在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自貿區建設的穩步、持續推進,既與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協同發展,又與國內經濟體制演進與經濟全球化體制的新變化相兼容,在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入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受資源要素、區位因素、經濟基礎以及機制政策等多方條件約束的湖南省,相比東部沿海地區已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因勢利導地利用和應對自貿區建設的效應和影響,對湖南省的經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貿易規模穩步擴大
湖南省貿易規模由2006年的73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937億美元,雖在2009年和2015年有所下滑,但總體穩中有升。其中,出口規模由2006年的509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918億美元,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9年湖南省出口額從2008年的841億美元減少至549億美元,同比下降3472%,此后又迅速回升,2012年攀升至1260億美元,2014年更一度突破200億美元;進口規模則由2006年的22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019億美元,除2015年略有下降外基本呈穩步上升趨勢。從貿易差額來看,2009年貿易順差一度收窄,但2011年后又持續擴大,2015年超過90億美元。
(二)貿易伙伴趨于多元化,一般貿易方式占主導地位
香港和美國是湖南省的傳統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雖有所下降,但依舊位列前三位。此外,與韓國、澳大利亞的雙邊貿易因得到了快速增長,對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呈現貿易逆差。就貿易方式而言,湖南省以一般貿易為主,但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為主。
(三)貿易商品結構逐步優化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豬肉、茶葉、煙花爆竹、陶瓷等湖南省具有傳統比較優勢的產品仍占據一席之地,但總體比重有所下降;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在2015年貿易總額略降之時仍逆勢增長206%;此外,箱包鞋類和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持續增長,但2015年略有下降。從進口商品結構來看,機電產品和資源類產品仍是主要進口大類產品,機電產品進口額逐年增長,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增長迅速,機械設備和儀器儀表進口先升后降;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資源類產品進口量增價跌,以鐵礦砂為例,2015年進口量達到2338萬噸,進口額僅為1333億美元,相比2014年貿易量和貿易額分別增長153%和下降302%。
(四)使用外資額持續增長
2015年湖南省新批外資項目562個,合同外資1182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1564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8802%;第二產業仍是湖南使用外資主導產業,占比近七成,以制造業項目突出;亞洲國家和地區依舊是湖南省使用外資重要來源地,此外大洋洲、歐洲和北美洲對湖南省投資增長迅速。湖南省使用外商直接投資以外商獨資方式為主,中外合作企業合同外資增幅明顯。
(五)對外投資平穩發展
2015年湖南省實際對外直接投資額1479億美元,同比上升559%。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累計共核準境外企業1177家,實際對外投資額7553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分布在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亞太地區是湖南省企業“走出去”首選目的地;民營企業是湖南省“走出去”主體,數量和投資金額均超九成;投資行業以制造業、礦業開發、農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為主,分布較廣,但集中度不高。對外合作有所突破,2015年湖南省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共新簽合同額5914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完成營業額5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其中對外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3115億美元,同比增長208%。對外承包工程主體以中央在湘企業及國有企業為主,主要分布在亞非拉地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貿依存度偏低,貿易規模仍舊偏小
2015年,全國外貿依存度為3628%,貿易規模居首的廣東省更是高達9376%,中部六省平均依存度為1127%,而湖南省以628%排在中部六省的末位。2015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在中部六省位列第5位,全國排名第19位。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分別占全國的074%、084%和061%,與廣東省相比差距巨大;相比同屬中部的省份河南,湖南省貿易規模也不及其一半,分別為河南省的3966%、4452%和3310%。
(二)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較少
湖南省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進口的資源類產品,都占據貿易總額的一定比重;機電產品貿易規模擴大,尤其是設備零部件出口的增加,反映了參與國際分工程度的深化,但總體技術水平不高,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傳統優勢行業現代化程度仍待進一步提升。
(三)使用外資質量與對外投資水平不高
湖南省使用外資質量不高,存在重復建設問題,外資來源結構有待優化,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項目有限,大型項目較少,2015年實際到位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僅4項。雖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加快,但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傳統市場,勞務輸出技術含量偏低,技術型人才輸出有限。
三、自貿區建設對湖南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對湖南省而言,受到上海自貿區和廣東自貿區的影響更為突出。
(一)機遇
1為湖南省善用區位特點對接不同自貿區開辟了發展新路徑
湖南省囿于地理位置所限,雖不像江浙等長三角地區受到上海自貿區的直接正面聯動效應,也不受廣東自貿區涵蓋的珠三角地區所轄。但北臨長江,直接參與長江開放經濟帶建設,南接廣東,融入泛珠地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擁有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特點,處于多個自貿區交叉輻射區域,有利于湖南省借助東伸南擴發展開放型經濟開辟新途徑。
2為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拓展了發展新空間
湖南省可利用自貿區及其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技術資本外溢的機遇,拓展裝備制造、鋼鐵、有色、煙花爆竹等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借助梯度轉移實現產業動態升級,避免即使產業結構優化但仍處于分工底層、陷入比較利益陷阱的困境。湖南省開放型經濟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有限?,F代服務業是我國自貿區改革的重點,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利用自貿區建設的外溢效應和示范效應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利于創造新的優勢產業和要素資源。
3為湖南省吸引外資提供了發展新契機
通過自貿區產業調整的資本外溢和自貿區平臺拓寬引資渠道能有效加強湖南省的引資能力。一方面注重吸收和引進附加值高、技術先進、配套優良、環境友好的項目,由傳統制造環節、加工環節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技術研發能力、資本積累能力和銷售水平,提高全產業鏈競爭水平;另一方面引導資本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改善湖南省經濟發展結構。此外,通過借助自貿區平臺,拓寬湖南省在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對外投資等多渠道,增強要素汲取能力,促進先進要素的聚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要素組合的跨越式變革和合理布局。
(二)挑戰
首先,自貿區賦予區內企業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等優惠政策,使自貿區成為高端產業和要素資源的聚集地,“虹吸效應”在短時間內會導致湖南省的高端人才、高端企業以及企業中的高端部門流出,不利于湖南省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競爭力提升。
其次,四大自貿區實行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對湖南省吸引外資能力產生一定沖擊。
第三,湖南省在內的內陸型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面臨著區位優勢不明顯、物流通道不暢等先天不足,與自貿區相比,湖南省的進出口通關率較低,本地綜合保稅區的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第四,繼上海自貿區成立、擴區以及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的成立,示范效應在全國形成了申報自貿區的熱潮。與其他地區相比,湖南省在地理位置、經濟基礎方面并無優勢,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同屬中部的湖北省已被批準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而湖南省申報自貿區的工作還處于準備階段。
四、促進湖南省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打造區位綜合優勢,拓寬開放渠道
湖南省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特點,密切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聯系,爭取更大、更強的自貿區輻射效應。首先,通過加快對接上海自貿區和廣東自貿區,加強與傳統的港澳日韓等亞洲地區貿易聯系,拓寬湖南省比較優勢產品出口的途徑,拓展國際市場;此外,利用航空、公路、水路和鐵路構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力爭成為華東華南地區產業西遷北上、西部資源東輸南下以及東西和南北貿易交流的樞紐,降低物流成本。
(二)承接產業轉移和優化產業結構同步,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湖南省應積極利用中國經濟最發達兩個地區自貿區建設帶來的要素流出,發展本土工業、服務業體系,承接相關產業,并利用產業轉移機會和自貿區平臺機遇,完成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引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一方面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注重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反梯度產業轉移,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加工制造業中的技術環節,加快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并加快對湖南省傳統優勢產業的現代化改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資源類產品加工程度和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應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積極推進包括跨境電子商務、交通運輸、動漫制作和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輻射相關產業并帶動湖南省的產業結構升級。藉由產業發展優勢創造新的出口優勢,提高湖南省產業國際競爭力,擴大貿易規模和優化貿易結構。
(三)深化“引進來”內涵,加快“走出去”步伐
湖南省應完善要素自由有序流動機制,加快外資政策和投資準入的負面清單制定,完善“引進來”體制;創新使用外資內容,擴大引資規模同時注重引資行業多元化、引資地區多元化、引資方式多元化,豐富“引進來”形式;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信息網絡、人才培養、工業園區等建設,改善“引進來”環境。通過自貿區平臺以及借鑒和學習自貿區建設經驗,深化“引進來”內涵,實現引資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相輔相成。在“走出去”問題上,改革對外投資審批機制,提高審批效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引導和鼓勵企業靈活選擇新設和并購等方式“走出去”,根據資源獲取型、市場獲取型、技術獲取型等不同目的及自身狀況審慎選擇投資目的地,熟悉東道國環境,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四)構建對外貿易平臺,完善開放經濟環境
湖南省可借鑒自貿區經驗,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績效,構建和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系;完善與自貿區所在地政府聯系對接,通過政府聯系、部門聯系、條線對接等綜合立體對接機制與對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自貿區在模式管理、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動態,為深層次對接乃至未來自貿區申報和建設提供借鑒。此外應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改善人才待遇,減少高素質人才外流;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創新,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轉化速度,加強湖南省科技創新。通過構建高效創新的對外貿易平臺,完善開放經濟環境,促進湖南省開放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漢民我國四大自貿區的共性分析、戰略定位和政策建議[J]國際商務研究,2015(4):36-46
[2]張幼文自貿區試驗與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J]學術月刊,2014,46(1):11-19
[3]張二震構建江蘇開放型經濟新體制[J]群眾,2014(10):12-13
[4]薛天菲開放型經濟特征及發展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4(8):42-44
(責任編輯:張彤彤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