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明
情感,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簡單地說,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師生之間不僅有認知方面的信息傳遞,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都伴隨著情感現象的存在。“快樂語文”是我一貫追求的課堂效果。“以情優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優化教學。教學中教師有情感,學生也有情感。那么,教師要扮演調控者的角色,調控學生的情感,要有意識地用積極的情感去教育學生、激勵學生,注意情感的運用,達到以情促知、以情優教的教學效果。
一、抓住學生心理,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情境,精心編制教案,運用自己的情感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比如,開學第一節課,我就談到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也講了幾個有趣的故事來啟發學生,他們被老師積極的情感、有趣的故事吸引了,也激發了他們對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濃厚的興趣。
二、教師積極情緒,感化學生積極的情緒
語文課堂上,教師快樂、飽滿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心理學家孟昭蘭指出:當一個人處在快樂興趣情緒狀態時,最能發揮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樂興趣是個體進行智能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在上《沁園春·長沙》一課時,我朗讀這首詞,充滿了激情,也再現了偉人毛澤東當時的風姿,我的熱情、積極,帶動了學生,他們都很激揚。另外,教師注意自身的師德和品質修養,也會影響到學生對課程的投入狀態。
三、語文課堂上教師表情的運用
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的表情會影響到整個課堂的教學問題。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關于我的經驗》中寫到:“教育技巧也表現在教師運用聲調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為教師。”語文課堂教學的這個過程,是應該充滿激情的,朗讀時的抑揚頓挫,分析問題時的繪聲繪色,評價學生時的臉部表情、手勢、目光等都要把握好。通過開學近一個月的觀察,我發現學生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師生關系也比較融洽。
四、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激發興趣
高中語文的課堂,大部分同學都不愿回答問題。我認為,一個有興趣的課堂會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在現在的課堂,我們可以廣泛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講《紅色娘子軍》,讓學生觀看錄相帶,體會當時革命的真實;講解文言課文《鴻門宴》,運用各種圖片和典故來吸引同學們的目光:講《三峽船夫曲》,讓學生看看記錄片,了解三峽水流的急和險。人的情感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這樣一來,學生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也就會提高。
五、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優化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對教材失去了興趣,教學效果也不會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顯性和隱性的差別,如何挖掘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教學中,我嘗試著挖掘教材,比如《跨越百年的美麗》,我談到居里夫人,談到了諾貝爾獎,還講到小說《項鏈》,讓學生充分體會莫泊桑的那句話的含義,還講到柳永的《鶴沖天》;上《〈激流〉總序》時,我給同學們講述他的小說《家》;上文言文,我注重給學生分析人物的描寫等等,效果都不錯。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課文、完成教學目標,是非常好的結果。
六、積極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不回答問題是因為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能成功,怕出錯被同學們笑話。其實,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也是讓他們形成對學習的積極情感的一個重要方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學習的愿望。”因而,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會對學生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我在課堂上,憑我的觀察和學生的表現,我鼓勵不太說話的學生認真地讀課文,然后加以表揚;點比較內向的學生回答討論的題目,并加以肯定性的評價;激勵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繼續探索,加以贊許的表揚,效果都很明顯。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學生適當地給以平時成績加分的獎勵,學生都比較積極,也很樂意。因此,積極性評價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了自信心,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
當然,以上是我在教學中運用情感因素的嘗試,里面的方法可能在平時大家的教學中都有所體現,但如何讓情感因素的作用發揮得更好,需要進一步的實踐來探索。總之,合理運用情感因素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會大大提高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