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
【摘要】“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給人們的啟迪意義十分深刻。作為學科課程教學的每個老師都應當思考和踐行學科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問題。本文對語文教學生活化,閱讀感悟深刻化的相關思考,對人們還是極具啟示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科課程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必須回歸學生生活,必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筆者任教初中語文教學,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思考踐行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追求理想的生活化。語文教學,讓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篇目產生比較深刻意義上的感悟。現將自己所積累的點點滴滴拙于此,期求人們不吝賜教。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
從相關意義上說,教學情境決定著學生閱讀感悟的質量,比較理想的教學情境催化著學生的閱讀感悟,促進著學生閱讀感悟向著縱深方向去發展。學生閱讀感悟深刻化的實現,首先需要人們創設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這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必須符合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與教材文本內容相匹配,二是與學生的生活閱歷相匹配。當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情境創設出來后,當我們的閱讀感悟之實踐活動置于學生的生活情境中時,學生也就完全可以發自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那質地優良的文本,去感受那姹紫嫣紅的文本,并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感悟的活動中去,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感悟,形成深刻意義上的閱讀感悟。如教學《最后一課》,作品取材于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教學時,利用電子白板技術呈現普法戰爭中法軍不到兩個月打敗的情景;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的情景;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出來的悲憤情景。學生們看到相關的圖片和畫面,看到相關的語言文字,無一不為當地人民憤憤不平。學生們比較深深地感到,法國政府的無能,導致人民群眾的無奈。這比較理想地為學生感悟作品主題和主人翁韓麥爾先生奠定起相當堅實的基礎
二、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
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不同的人情風俗。地方性的自然、社會、人文資源利用起來,有助于學生的閱讀感悟,甚至有助于學生閱讀感悟的創新。應當說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是可以利用的,但卻不是現成的,有些資源還就像礦藏一樣,需要我們去勘探、開采、挖掘。對此,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需要我們教師是熱心人、有心人和細心人。尤其需要做好細心人,如閱讀感悟教學,我們都喜歡利用聲頻音響資源去促使學生進入閱讀感悟的境界。學生朗讀應用一定的音樂,能夠比較理想地渲染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能夠將教材文本真正意義上的讀熟,這里的熟不是文字句式意義上的流利朗讀,而是指學生通過讀得以產生的比較正確意義上感悟。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的現實是,不是所有的教材文本內容都能夠配置到較為合適之音樂的,更不是相關音樂就可以能夠配得上多少教材文本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文本之內容就是那樣的波瀾起伏,相關音樂的情感基調也不是那樣的波瀾不驚,情感基調相互之間不能完全去吻合起來,如果簡單地拿來配上,那是產生不到多少促進效果的。如果我們去做細心人,比較努力地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尋覓到極為合適的音樂去配置,那肯定就能產生好的效果。如一教師教學朱自清《背影》,讓學生進行朗讀時播放著《常回家看看》的曲子,給學生帶來閱讀感悟的促進作用。因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常回家看看》的情感基調一致,都屬于基礎情感的基調。如果我們去播放屬于本能情感和師生情感乃至階級情感基調的曲子,其閱讀感悟的促進作用就不可能顯現出來。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教學需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需和必然。語文教學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需要人們做的事情比較多,平時的教學必須將課堂內外溝通好,如積極營造學生能夠感受校外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的氛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學習的實踐機會。歸結于一點,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我們現在都有這樣的感覺,學生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學習條件也是十分的優越。但不少學生就是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也就是那樣的來之不易,尤其缺失對自己父母親的感恩,在其他方面也出現著一些甚至就是比較嚴重的道德滑坡。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切不可光去思考工具性,更應當思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那么也就迫切需要讓學生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如教學《木蘭詩》,花木蘭是古代女民族英雄形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以簡短的話語記錄著花木蘭的多年壯舉,這壯舉不僅僅就體現在沙場上,還體現在花木蘭的驚人選擇上。一是代父從軍的選擇,二是“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選擇。教學時,讓學生在感悟木蘭的雄壯和柔情之美的基礎上,覓尋父母親在自己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骨肉之情,讓學生在感受父母親對自己關愛的基礎上努力發現自己在骨肉之情上的諸多不足。教學后,要求學生能夠去為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做些有價值的事兒,增強自己對父母親的孝順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增加對父母親的孝順度。真正建立起雙向性的骨肉之情感來。
應當說,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但我們不能就比較簡單地做局限于課堂進行教學的蠢事兒,應當進行比較理想的思考和實踐。在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同時,注重語文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促使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進而使得教學對象的語文素養能夠得以充分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