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瑞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綠色生鮮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存在著環節多、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而使得生鮮農產品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出現問題,在傳統方式發展生鮮農產品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的出現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思路。但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從線上來說便利了商流。但線下的物流尤其是末端配送卻是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瓶頸。文章首先歸納個別國內外在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比較成功的案例,之后就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闡述了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然后用實際案例對現有末端配送的方式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方法。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
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s demand for green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lso growing, but the circul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ist many links,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and other issue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fresh produce and price problems, in the c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way of fresh produce is limited, e-commerce was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provides a guideline. But fresh produce convenience of e-commerce for the business flow from the line. But the logistics end of the line, especially fresh produce distribution is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business. Firstly, individual induc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more successful cases of e-commerce, and then it describes the core of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end of e-commerce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produce, then the end of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of actual cases the methods were analyz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methods related issues.
KE YWORDS:Fresh;agricultural;products distribution;e-commerce
目錄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3、國外相關研究
4、國內相關研究
三、相關概念界定
1、生鮮農產品的概念
2、電子商務物流及末端配送概念
四、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問題的現狀分析
1、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現狀3
2、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存在的問題
五、生鮮農產品末端配送現有解決途徑分析
1、自提模式
2、冷鏈宅配服務模式
3、現有模式的優缺點分析
六、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發展的相關建議
1、企業層面
2、政府層面
參考文獻
后記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問題研究
一、引言
1、研究背景。生鮮農產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既關乎到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也同時影響到農民的利益。2008年后半年,城鎮的生鮮農產品價格就開始上升,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很多地方的農產品在生產者這端出售的蔬菜價格很低低,但在終端零售商市場上的價格卻出現異常偏高的現象,形成了“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兩難并存的經濟怪圈。生鮮農產品價格上漲除了蔬菜種植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外,流通環節過于復雜、流通費用較高、零售業態的落后等都是導致蔬菜價格高的重要因素。我國農產品物流總值占社會物流總值的3.9%,同比增幅僅為 2.6%,遠遠低于全國社會物流總值28%的增長幅度。與此同時,我國生鮮農產品通過采收、運輸、儲存、批發到消費者手中這些物流環節,中間的損失率高達20-3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的損耗僅為1-2%。
就目前來看,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配送仍面臨一些其他問題。諸如產品需求點分散、單次交易量小而總需求量多。以淘寶為例,統計的就2013年生鮮農產品的包裹數量高達1.4億,增長幅度達到110%,占所有包括包裹的3.93%。經營生鮮農產品的企業如果直接將客戶所訂購的產品從供應點直接發給消費者,就會造成物流成本高、物流配送時間與客戶取貨時間的不一致,產品終端品質難以保障,最終影響配送效率和產品本身質量和安全。
2、研究目的及意義。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的問題,通過現有的具體案例對電商采用的自提和宅配方式進行具體分析對比,提出相關建議。目的在于怎樣處理好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下的末端配送,在既滿足消費者需求,又可以使經營其產品的電商獲利,同時還可以打破“最后一公里”價格過高的經濟怪圈。因此,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1、國外相關研究。因為國外在物流領域發展相對比較迅速,所以他們的研究更側重于生鮮農產品整個供應鏈的研究,對電子商務下的末端配送提的相對較少。
Kramer,E.(2005)提出生鮮蔬菜供應鏈的管理水平、運作過程甚至技術層面等本身對其基本的設施建設方面會有一些的風險。 Cadilhon,J.J(2006)在對發展中國家的蔬菜營銷現狀的分析中表明:現代蔬菜流通模式較傳統蔬菜流通模式而言有明顯的優勢,以越南為例說明在蔬菜的流通效率方面,現代化的蔬菜流通模式只占蔬菜分銷的2%左右。F. Dabbene, P. Gay和N. Sacco (2008)認為農產品原材料從種植者到終端消費者的這一過程對成本和品質的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充分研究,在基于對生鮮農產品易腐的特征和環境不確定性的因素下提出一種新的模型方法,把保證農產品品質和控制物流成本作為目標,對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流程進行了優化。Omar Ahumada, J. Rene Villalobos (2009) 生鮮農作物在收割和配送兩個環節的規劃問題作出研究,他們為種植者提供最大化的收益提出相應的模型。
2、國內相關研究。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理論研究方面:夏文匯(2003)研究認為電子商務平臺下農產品物流要實現:多樣的功能、一流的服務、全球化、信息化。并闡述生產者到供應商再到顧客三方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共同協作,提高農產品物流的運作效率。胡天石(2005)以價值鏈理論和交易成本為基礎,分析了農產品的交易特點以及對電子商務的適應情況,歸納總結出了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一般模式。于宏新(2010) 認為傳統農產品物流體系出現銜接問題,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方是相互分離的,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的優勢解決這一問題。在此基礎上,他還構建了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型以及對其后續的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在農產品物流配送理論研究方面:于航(2007)在基于鮮活農產品物流本身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其物流配送諸多限制因素,采用ABC法選取指標,并對其配送績效評價設計了相關軟件。李莉(2010)認為生鮮農產品自身的易腐等特征決定了其配送的復雜性。對生鮮農產品配送績效的評價首先要分析生鮮農產品配送的特點,然后選定指標,建立相關配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司銀霞(2011)歸納總結了生鮮農產品不同類型的物流配送模式,以及這幾種模式在物流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優劣差異和影響因素,并在不同條件和情況下選擇何種配送模式給出相關建議。
通過上面的綜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選擇這一角度對現有的生鮮電商末端配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相應優缺點,在對現如今大力推廣發展的兩種模式:自提模式和冷鏈宅配模式方面進行具體的舉例分析,并在最后對后期的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
三、相關概念界定
1、生鮮農產品的概念。生鮮農產品狹義上主要指未經加工或只進行初步加工的種植或是養殖形成的,可供人們食用的農產品,通常是指的水果、蔬菜、畜禽肉類等,對儲存的條件要求非常高。廣義上的生鮮農產品可以主要包括、初級(新鮮、未烹飪、家畜)以及加工(經過烹飪、腌制、面包點心等)和冷凍(-18℃以下密封)冷藏(7℃以下密封)生鮮農產品。生鮮農產品由于自身易腐變質、保鮮時間短等特性決定了其時效性的要求,因為容易變質就要求高的安全性,同時還要滿足消費者對品種、口味多樣性的需求。
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指水果、蔬菜、家禽肉蛋等人們日常所需的生鮮農產品。
2、電子商務物流及末端配送的概念。電子商務物流服務提供者采用網絡計算機、現代化的硬件、軟件系統設備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針對客戶的需求、訂單,進行相應編碼、分類、配貨等工作,按照約定的地點和時間保質保量的商品傳遞到用戶的過程。
生鮮農產品末端配送即人們所說的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就是把蔬菜從銷地批發市場到零售終端的這一環節叫做“最后一公里”。既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個環節,為的方便用戶、提高用戶的滿意程度,擴大客戶群。
本文中所提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就是指經營生鮮產品的電商采用何種方式對向訂購生鮮農產品的客戶進行交貨,是自建物流配送還是與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合作共同配送,或是使用便利店、社區合作設立自提點等方式等。
四、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問題的現狀分析
1、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問題的現狀。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又被通俗的稱為生鮮農產品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它具有品質多、周期短、數量大、物流要求高等特點,而且現階段的大多數城市對其配送的層次還處在效率低、消耗大、時間長等問題的初級水平,并且并沒有顧及到市民對其生鮮農產品品質和價錢方面的需求,這些都會導致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和物流服務的不滿意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生鮮農產品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物流業“最后一公里”問題已變的極為普遍,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方面。據有關運輸系統地理學家研究表明“最后一公里”配送階段的成本約占物流運輸總成本的28%左右,很顯然這很短的一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統計近五年來吃菜的人口增長了5倍,特別是對蔬菜副食品的需求量;現在的蔬菜零售網點就原來相比翻了10倍,網點規劃建設、合理布局以及城市居民實際需求之間產生了較大的矛盾;城市改造后使得農產品批發市場遠離城區從而提高了物流運輸成本;蔬菜零售商販依靠面包車、電三輪等進貨運輸,不僅配送分散還大大增加運輸成本;零售菜市場、農貿市場通過更新改造也使得最近幾年攤位租賃、衛生保潔等費用增加;物價的連年上漲,零售商販生活成本的增加等,這些原因均造成了生鮮農產品產生“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無論是“菜賤傷農”還是“菜貴傷民”,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是個不爭的事實。表1。
2、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存在的問題。①終端用戶過于分散由于需求的差異化導致了用戶需求的分散性,這就給“最后一公里”配送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來說多數企業采用自建物流或是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模式來解決這一問題,成效一般。要使生鮮農產品的末端配送更高效、低成本的運作。解決終端用戶過度分散的問題是城市最后一公里最難的一個環節,也就是終端接收方如何集約化的問題。②服務需求規模不夠大。盡管在一些大城市在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上做得如火如荼,如“宅鮮配”、武漢家事易電子菜箱等,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基于對價格、品質等因素的考慮不會選擇這一服務,真正的生鮮農產品的末端配送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持,而不僅僅就是現在比如箱子加一包冰塊或是建些電子菜箱就解決問題的不合理配送問題因此,終端需求分散且數目少、前期投入大的現狀必然導致了其成本過高; 只有更大規模的服務需求才能降低成本,企業才有能力和資金去投入更專業的冷鏈設備來取代簡單的工具。所以,要想使生鮮農產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解決和改善,就必須得使末端配送服務的需求形成規模,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③設施設備相對落后。現今,雖然大部分企業的最后能夠基本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但各個環節的問題很多,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配”與“送”。由于消費者需求量的增加,生鮮農產品的日配送量較大,但沒有統一的規劃,導致形成一種配送分散、規模相對較小、配送不經濟的效益,中國當前缺少“最后一公里”的冷鏈汽車(沒有車型)技術標準,很多是通過其他車型改造,通行證也是問題。這都導致了“最后一公里”成本高的問題。④配送末端交付時間差異大。由于生鮮電子商務的消費者多數為平日工作較忙的城市白領,她們中多數人都希望可以通過網上訂購生鮮農產品為其節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加之工作的關系所帶來的取貨時間收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時候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取貨,這樣給消費者本身和物流公司都帶來很多的不便。而且,消費者由于不能及時取貨,致使生鮮農產品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發生不同程度的腐爛和變質,大大影響到了消費者對企業服務的認可和對后續產品的需求。
3、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行業統一標準的缺乏。生鮮農產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需要政府及相關的行業部門在政策法規、和資金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其良好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目前在生鮮農產品方面國家僅出臺了《水產品的冷鏈物流服務規范》。法律規定的缺乏致使沒有有效的措施來規范企業行為。加之為了減少物流成本,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對消費者健康的忽視,使得生鮮農產品物流在最后的末端配送上一直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五、生鮮農產品末端配送現有解決途徑的分析
在現有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中,主要有以上列出的幾種方式,下面每一種方式選取了一個典型的代表為例進行分析。
1、自提模式。智能提貨柜——以家事易“電子菜箱”為例。“電子菜箱”前期投資成本巨大,采用無人交付式新型物流體系,通過GPRS現代通訊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相結合,每組柜體包括“16個冷藏箱”專門用于農產品保鮮,在社區、小區內設立“報箱式”蔬菜生鮮投送柜,為社區居民提供“五分鐘取菜”的蔬菜直銷零售模式。首先要在小區內投放電子菜箱,之后居民回到家中可以上家事易網站上去選購自己所需要的生鮮農產品,并設定所在的地址(小區名)。然后公司將會把居民選購的蔬菜保質保量、按時送到其所在小區的電子菜箱,電子菜箱在儲存蔬菜后將提取蔬菜的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及時發送給相應的居民。最后居民利用之前辦理的會員卡從電子菜箱中自行提取,居民在取出貨品之后算是一次交易的結束,之后電子菜箱被再次循環使用。居民在整個的過程中沒有與賣菜人的交易,因此這種模式也被稱作無人交付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家事易通過這種網絡配送儲物終端產品,在貨品身份自動識別、客服端遠程狀態追蹤、遠程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提高了公司的售后服務能力,有效解決了傳統配送模式交付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
②與超市合作 ——以“訂菜網”為例。訂菜網主要經營的是半成品生鮮菜肴的預訂、銷售和配送。主要定位的客戶群體為買菜不方便、工作時間緊張等白領上班一族,用戶們可以通過訂菜網挑選自己中意的半成品新鮮菜肴,品種高達上百余中。選定之后就可以進行預訂購買,這些半成品新鮮菜肴都是經過從源頭采購、菜品的清洗、加工包裝、低溫儲藏、快捷配送等環節完成的,每一步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加工好的半成品新鮮菜肴都可以做到10小時內新鮮保證,消費者拿回家后,不需要進行后期的清洗,處理,只需按照想吃菜肴的做法說明,很快的就能做出美味的菜品,像這樣的產品和服務不僅保證了消費者做菜的新鮮美味,而且還節省了用于買菜、洗菜、加工處理的時間,對于那些平時工作繁忙、時間緊迫的工作者們無疑一個很好的選擇。為了保證菜品配送的快捷方便,訂菜網特別使用了公司自主研發的BMC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將終端設備放置在與訂菜網站合作的各個便利超市當中,消費者在購買菜品的過程中需要指定菜品存放的地點,購買成功后,消費者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內自行到指定的便利超市拿取,用戶使用公司提供的智能終端在提貨地點可以做到快速的識別身份,提取物品,這樣用戶可以很快的享受到自己親手烹飪的美食了,訂菜網成為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日常生活,為消費者節省了時間,提升了日常購菜的靈活性、便利性。
③社區便利店——以“順豐嘿客”為例。順豐嘿客所提供的是身邊小區住戶的采購需求,在某些對配送要求高或是物流難以覆蓋的地方,順豐嘿客等社區O2O企業建立起類似星羅棋布的服務站點,然后將貨物先配送到這里作為中轉,最后送到附近小區居民的手中或是居民可以去自提。順豐嘿客運營的方式線上瀏覽、線下展示虛擬貨品、二維碼掃描然后購買的形式。門店內的商品都是以圖片、海報的形式呈現的,店內并不擺放實物。如果想獲取更豐富的產品信息,也可以用店里提供的 iPad上網挑選。這種方式的優勢是用戶不論是在產品的質量還是時間方面對商品的購買滿意度會很高,但不利就是并沒有解決配送直達的問題,導致成本相當高。
2、冷鏈宅配服務。這種基于垂直電商的冷鏈宅配即送貨上門的服務現如今主要以“電果網”、“宅鮮配”等生鮮電商企業為代表。
“電果網”是中國生鮮水果電商的領導品牌,主要定位是中國城市高端消費者為他們提供、新鮮、平價的水果產品。最重要的是該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快捷貼心的宅配(送貨上門)服務。當前“電果網”已在全國多個地區開展線上銷售和線下配送業務,并且每天配送訂單量多達5000多單,“加急送”和“宅鮮配”
是電果網兩種主要配送方式,同時用戶可以在自提新發地。“電果網”擁有一支專業的冷鏈物流車隊,不僅可以將低運輸成本而且可以快捷高效地將用戶所訂貨品及時配送到家。平時的運營時段:非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老客戶在當日24:00點之前訂貨,公司在第二天9:00-18:00之間送達。新客戶要比老用戶相對早些訂貨,在當日17:00之前,客服人員通過電話確認后,第二天9:00-18:00送達。
“宅鮮配”是電果網公司旗下的生鮮食品冷鏈宅配獨立的第三方服務品牌,主要為禮品公司、生鮮電商、郊區農場等客戶提供送貨上門服務。該服務目前在上海、北京、廣州三地擁有冷凍庫2000平方米,冷藏庫1200平方米,冷鏈配送站35個,冷鏈宅配車150 輛,冷鏈廂式貨車12臺,超過200人的專業的冷鏈物流配送團隊,如此專業強大的團隊每天可處理多達10000個冷鏈宅配訂單。公司推出的“宅鮮配優選”成為目前中國高端生鮮禮品領導品牌,主要是給送禮客戶提供高品質生鮮食品禮品整體解決方案: 種植與養殖基地及產品遴選、禮品卡個性化定制、干線冷鏈倉儲物流、第三方送禮、冷鏈宅配、售后服務等。
3、現有模式的優缺點分析。1.自提模式的優缺點。
(1)隨著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電商對末端配送的重視,自提模式越來越得到推廣,其優勢主要有:① 購物的便利性:自提模式的推出為客戶提供“網上頂菜,樓下、社區、便利店取菜”的全新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同時借助生鮮商品的“家庭生活剛性需求”的特點,實現客戶對其他相關聯商品的購買,搶占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的市場份額。② 物流模式“先進”:客戶可根據自己時間自行安排取貨,解決物流交付的時間出現偏差的予盾,降低配送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有效滿足了生鮮商品配送的存儲、運輸條件。③ 運營效率高、成本低:自提模式不需要大量商品的陳列空間,不受“商圈”地域性限制,避免了大量的店鋪租金,無店面式的經營模式、產銷直達流通形式有效減少了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了“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的流通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配送效率和降低成本,實現了農戶、客戶和企業三方共贏 。④ 安全保障性:通過全程冷鏈的配送保證了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成份,通過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實現食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性,有效解決了現有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諸如來源環節繁雜、監控體系不建全、流通信息無記載等食品安全問題。這是目前很多生鮮農產品銷售渠道所不能實現的。
(2)由于自提模式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各方面都還不成熟,所以存在著許多弊端:① 前期投入太大,處于未盈利狀態:就拿家事易的電子菜箱來說,公司在前期已為該項目投資了 5000 萬元,致使后續對該項目的投入有限,最終可能導致發展計劃推遲實現,還有在社區設立自提點或是便利店,雖說運營成本低,但是初期的建設會消耗大量資本,需要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保證其后期的穩定發展。② 前期認可度不高,推廣過程較為困難:對于生鮮農產品自提模式來說,在起初進人城市社區時會遇到很多障礙。居民對這種新型模式的疑問,比如價格方面、是否安全、生鮮產品的質量問題、怎樣網上訂購、如何運作等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努力做好前期的宣傳工作,使之更快打入市場。③ 消費者群體分散且購買量小:現階段自提模式的消費者還大多是小型客戶和零散的消費者比如社區居民和一些小商鋪,他們廣泛的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各個居民住宅區,這就導致了客戶分散的特點,而且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訂購,很難形成規模效益。④適用范圍相對較低:使用自提模式經營的企業大多都需要客戶提前從網上訂購貨物,這就對電腦操作、網上購物的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當然對于年輕的上班族來說,節省了他們的時間、方便了生活,但對于上了年紀的老人,操作電腦就成了一定的問題,如果能在社區安排有專門的訂購服務點,有專業的人員對訂購流程操作進行指導,會方便更多的居民,擴大適用范圍。⑤安全及售后問題:因為終端采用的是用戶自提的模式,所以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或是糾紛,如菜品到貨的一致(種類、質量)問題,會因公司缺乏監管的體制導致在售后服務方面不滿。
4、冷鏈宅配服務的優缺點。(1)冷鏈宅配的服務在很多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諸如:① 購物的方便性、安全性: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行安排訂購的時間,也可以依據個人喜好隨意在網上訂購,之后就可以足不出戶的等待自己訂購的生鮮果蔬送到自己的住宅,公司會盡快保質保量的將消費者的需求送達。② 優質貼心的送貨上門服務:客戶在享受方便訂購生鮮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公司送貨上門的優質服務,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方式,既增進了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和滿意度,也提高了公司的信譽和形象,這樣如果交易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同時還拓展了快遞收發等相關業務。③ 區域化采購,從城市周邊基地直供:這樣符合了生鮮農產品因地制宜的特點,既可以保證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同時在城市周邊地區直供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生鮮的價格。(2)鑒于發展的不成熟冷鏈宅配服務還是存在很多不足:① 市場定位局限,主打高端市場。因為生鮮農產品冷鏈宅配需要快遞員在第一時間把生鮮果蔬保質保量的送到客戶手中,冷鏈技術的使用、人力資源的消耗都增加了生鮮農產品的成本,所以這項服務主打高端階層、高消費群體,使得市場范圍局限。② 宅配服務對于快遞的收發、退換貨和其他增值服務等功能發展還不成熟。可以在送貨上門、面對面的服務過程中同時發展相關的快遞收發等服務。③ 地域差異問題和配送范圍的有限。因為對生鮮電商的技術要求高,無論是在配送設備還是相關的基礎設施上,使得這項服務現如今只能局限于個別一線大城市。
六、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發展的相關建議
1、企業層面。加強對生鮮農產品末端的聯合配送。(1)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合作:就比如順豐優選和家事易的“電子菜箱”之間的聯合,順豐優選可以給生鮮農產品提供廣闊的電商信息服務平臺,它自己的生鮮產品網站,家事易可以提供末端配送的設備儲存服務,這樣相互合作,家事易少了自建電商信息平臺的資金,順豐也解決了末端配送需要自建自提點的成本,可以整合資源、節約成本、提高效率。(2)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企業的合作:加強生鮮電商企業和物流企業的合作,通過快遞企業自建自營社區服務站或零售商終端完成對產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比如EMS、申通等在學校、社區建立的智能自提柜等。這樣生鮮電商可以專注于信息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快遞企業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訂單量,提升企業的信譽和形象。(3)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與末端零售點及物業單位的廣泛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社區便利店、超市連鎖店和物業單位等資源的整合。比如北京安杰社區服務有限公司與天貓合作運行社區服務站。這種模式要處理好社區服務站成本分配的問題,基于現如今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利潤微薄使得社區服務站參與積極性不高,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自提點范圍上拓展。除了現有的“ 線上下單+社區自提”、“線上下單+便利店自提”模式,我們應該在城市中每天人口高峰聚集區也設立相應的自提點。比如“線上下單+報刊亭自提”模式,消費者下單后,企業把貨配送到就近的報刊亭,用戶憑個人信息自行提取,在未來這些自提點將包括農產品的自提、暫存和企業宣傳等服務。當然還包括“線上下單+地鐵口、公交站牌自提”模式,比如站點提供可以網購有機蔬菜水果的自提服,將來包括手機充值和繳費、以及充電等業務,甚至可以把站點做成24小時服務的,這種模式利用了公交、地鐵價值鏈的延伸,且站點的人往往比較密集、人流量比較大,這樣不僅方便了地鐵、公交沿線的工作一族,而且有利于企業品牌的宣傳。
拓展以農批市場為主、產銷對接的冷鏈物流。推進發展生鮮蔬菜副食品冷鏈加工物流配送,是深化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也是實現生鮮農產品產銷有效對接的基礎和條件。以批發市場為經營主體發展冷鏈加工配送,可以使產銷鏈進一步延伸,資源配置得到合理整合,推動農產品經營的標準化、等級化、品牌化運作,促進政府“保供穩價”目標的順利實現。
對于生鮮農產品產銷流通中出現的問題,國家商務部明確提出:如何有效解決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批發市場的主體地位和發展潛力應該得到重視。農批零對接目的是為了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生鮮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蔬菜大流通大市場衍生的產物,與其說是流通環節,不如說是農產品直供直銷的延續,是農產品購銷集散的組織一個平臺。很多市區的實踐證明,批發直銷直供是解決生鮮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問題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抑菜價、減少環節、互利惠民的最佳途徑。
2、政府層面。①政府要加大對生鮮農產品電商在政策、資金及技術方面的扶持。政府首先要出臺關于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給予電商以政策上的支持,規范其行業標準,使其后續更加標準化、規范化。其次,在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問題上,政府應該在道路交通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比如:為生鮮農產品的配送車開辟“綠色通道”減免過路費、交通費,保證沿路的暢通,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生鮮農產品的成本,同時可以更高效的進行配送、運輸。還有,政府要對經營生鮮電商企業給予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比如:家事易電子菜箱的投放,因為企業前期設備投資較大,所以至今一直處于未盈利的狀況,政府可以加大對電子菜箱的資金投入,使其更好的在市場上運行發展,再如政府對末端配送過程中統一的冷鏈技術設備車的投入和研發,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最后,政府要加大對現今處于起步階段的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宣傳力度,改變人們普遍傳統的觀念和想法,通過宣傳使其更好的與社區物業、便利店、連鎖超市等合作,以至于更快的滿足客戶的需要,更好的打開市場。②應重視和加強零售網點的建設和管理。鮮農產品零售網點建設要與城市化建設同步發展,網點布局應該與居民地理位置、人口密集程度相匹配,地方政府要把這些納入到城鎮規劃建設當中,做到科學布局。城區生鮮農產品零售網點之間的菜價,實際上存在相距差異的不平衡問題,越是人口聚集區域,網點相對偏少而菜價偏高。網點偏少容易產生哄抬價格等欺行霸市行為。零售菜市場應該擴大地產蔬菜自產自銷經營區域,減少收費降低門檻,鼓勵菜農直接進場銷售。蔬菜零售經營多數以外來農民為主,應該鼓勵支持并組織農批市場、流通企業以連鎖配送形式,加入零售市場終端參與,通過合理的競爭實現供求平衡和合理的市場價格。③人才隊伍的引進及建設。高素質人才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生鮮電商配送企業發展必然條件,國家因此一方面要積極引進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如重點引進高素質的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研發人員、有著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采取多種形式,加速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盡快培養和造就一批具備現代物流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專業人才。同時通過城市配送企業與研究咨詢機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從而有效地解決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末端配送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昕.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決策路徑—基于電商物流和社區服務的供需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3(3),123-129.
[2] 鄭捷揚,徐杰.國內外電子商務末端配送模式對比研究[J].管理觀察,2013(5),111-114.
[3] 郭道猛.電子商務物流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初探[J].管理學研究,2010(35)90-102.
[4] 曲若柳.“生鮮電商”競爭命門直指冷鏈物流[J].中華工商時報,2013-07-02(11).
[5] 趙冬梅,隋靜.中國蔬菜物流體系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
[6] 李季芳.中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07,(1):18.
[7] 康振虎,康江衛.我國農產品流通直銷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現代商貿2010,(12):11-12.
[8] 邢江波.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物流同城配送網絡優化[D].大連海事,2012-06-24.
[9] 王桂平.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運作探討[J].山東農學,2011,(11):115-119.
[10] 李子路. 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的家庭配送模式及配送模型研究[D].重慶大學,2011.
[11] 曹亞慧,李治國.電商企業能否突破生鮮配送的物流瓶頸?[N].現代物流報,2013-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