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
摘要:朗讀課文在語文教育中,特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情感起伏與主旨有更加深刻了解的有效方式。但現在許多小學的閱讀教育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所以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轉換角度,從學生的需求與特點入手,找到更加靈活的引導方式,才能讓學生在朗讀時更多地融入感情,并對文章的主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學生學習視角
傳統的語文教育讓許多教師認為考試成績的高分才是硬道理,一味地追求成績上的效果而忽視了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語言能力和領悟能力的培養。上課的重點是識字,課后的重點是背誦,唯獨缺少了組織學生語文朗讀這一環節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會導致更多髙分 低能的學生。
一、當前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小學低段文朗教學不姓“小”,致學生“沒學會文只會背道”?!靶 笔切W語文的特點之一,而低年級更要“小”。然而現實中,許多老師都有“拔苗助長”的心態,不滿足于低段的初級目標,不顧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于是便出現了“高估“”要求過高”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在學生還未讀正確、讀流利的前提下,便“越位”灌輸有感情朗讀的思想,甚至一味強調說出課文背后蘊含的思想感情。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正確流利地讀課文,已屬不易,正確要做到每個字的字音讀正確,不丟字,不添字等,流利要做到讀好停頓,把握好語速、讀正確、讀流利尚且達不到,就強調感情、思想內涵,這只能增加孩子的負擔。課結束后,學生不但沒有自己的感情體驗,連應有的正確流利地讀文也做不到。這樣的朗讀教學,忽視了學生經驗,不姓“小”的低年級朗讀教學超越了孩子已有的認知水平,使教學目標越位,有悖教學之本。
2、小學低段文朗教學不姓“ 語”,致學生“沒有經過語言的訓練”。語文課對人的關注和培養不是空洞的,而是通過語言學習來實現的。語言學習是一個過程,需要一系列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實現情感、思想的體驗。低年級語文課上,很多教師在沒有通篇讀的前提下,把課文肢解成字、詞、句,注意點始終在幾個字詞、幾句話上,忽視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整體地感受篇章的內涵、氣韻和語言的音樂美。離開語篇的字詞是孤零零的“獨行者”,甚至沒有“生存的意義”。亦有很多老師在每次朗讀前,忽視讓學生明確要求和任務,即沒有目標指向,于是便出現了很多學生不投入而導致“小和尚念經”的現象。教師不關注學生聽讀習慣、朗讀習慣的培養,課堂游離在聽說讀寫和語言運用之外。
3、教分析文本、字詞講解過多,致學生“沒時間讀”。讀的用處最大,語文教學上應該特別注重它。然而課堂上,很多教師總擔心學生學不會、聽不懂,因而冗長的分析、滔滔不絕的講解、無止境的提問代替了學生瑯瑯的讀書聲。朗讀教學,卻成了教師“替學生學”,“替學生說”,最后“替”得很累,而學生卻因為沒時間讀,對文中的佳詞妙句、情感無法親自品味和感受。朗讀教學也是。低年級的課堂,教師不側重正確流利地朗讀,卻大講特講主題思想與深刻含義,通過提問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分析課文內容,“提問”成了疏通課文情節的“拐杖”,而事實是所提出的問題大多瑣碎重復且缺少深度,因此,上課就成了毫無意義的“滿堂問”、“滿堂講”。最后,課文學完了,學生卻連課文都沒能讀正確、流利,記住的課文內容、中心思想等,全都是教師灌輸的,整節課處在“疑似學會”的狀態,導致學生沒機會讀,沒機會說,沒機會自己感受。
二、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策略
1、改變定位,減少師生距離感。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態度是決定著自己是否愿學、能否學好與能力高低的最重要判定準則,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因為思維過于主觀、武斷,所以通常會以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主,認為嚴格的指導方式會讓學生更加努力,更加上進。殊不知,在學生的觀念里,教師嚴肅、訓斥的態度往往代表著對其學習能力與天分的否認,甚至是對其個人的不認可,結果只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在朗讀教育上同樣如此,學生需要更加親近、更加溫和的指導方式。
2、加強朗讀前引導,吸引學生注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高漲取決于教師的帶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師應利用靈活的引導,第一時間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不僅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理解,加深學生對角色情感與文章主旨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更愿意表達和展示自己,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朗讀環節中。
3、利用靈活的指導方式,提升學生朗讀技巧。小學生的分析總結與自主學習能力都還不完善,所以也無法在無人指導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去找到學習方式,朗讀方面也一樣。許多學生對于朗讀節奏快慢與情緒高低的掌控還并不熟練,對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完全準確地掌握,極易出現快速無感情朗讀的問題。為此,教師要像教導幼兒學步一樣,利用靈活易理解的方式來進行實時的指導。例如,在《淺水洼里的小魚》這一課中,學生如果出現了機械式閱讀的問題,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情緒上的指導,提問學生:假如你某天在海邊散步時,在一些水洼里發現了被困的小魚,然而它們回不了大海,水被沙子吸干之后,它們就會因為沒有水源而干死。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將思考的主動權讓給了學生,這時學生自然就會想象自己是什么樣的感受,并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到朗讀過程中。這樣的指導方式要比嚴肅、訓斥的指導方式更加有效。
4、注重寓教于樂,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是愛玩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許多教師認為游戲與學習是相去甚遠而且會相互產生影響的,但其實是完全相反的,學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習的效率會比單純、枯燥的黑板教育方式高出很多,所以在這方面,也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找出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促進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與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林.從學生學習的視角談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15,06:65.
[2] 康亞娟.從學習的視角分析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J].科技創新導刊,2014,12:133.
[3] 徐瑰瑰.從學習的視角看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3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