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
眾所周知,月球表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隕石坑。一般認為,這些隕石坑是數十億年來無數次隕石撞擊所形成的。不過,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月球地貌的形成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研究人員認為,太陽粒子可能會在月球土壤中產生電荷并不斷積聚。當月球土壤中的靜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會以電火花的形式爆發性地釋放出來,并引起月球表層土壤融化及物質蒸發。這或許是月球坑坑洼洼表面形成的另一種解釋。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研究人員表示,電荷可以在月球表面土壤風化層中積聚,而這些電荷可能來自于太陽風暴中的高能粒子。當電荷積聚到足夠量時,可能會引發爆發性的閃電,并穿透風化層土壤。科學家估計,在月球背面區域,可能電荷積聚得較多,因為那里的氣溫較低,10%到25%的上層土壤會以這種方式爆炸。
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著名天文學期刊《Icarus》之上。研究項目負責人、新罕布什爾大學科學家安德魯·喬丹博士解釋說,“帶電土壤不斷積聚,接著就可能會突然爆發,根本無法控制。”研究團隊認為,在月球的土壤中有可能會找到這種微型閃電的痕跡。微型閃電所形成的殘留物也有可能存在于由“阿波羅”任務宇航員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中。
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一過程可能會降低月球表面的反射率,因為地球上的閃電也會在巖石上形成墨鏡效果。在月球上可能也會發生類似的反應,讓月球表面更加灰暗。當然,風化層缺氧和缺少某些化學元素也有可能產生類似的效果。此外,這種電荷釋放也有可能給人類未來的月球探索之旅造成障礙,因為在靠近月球南極地區以及其它永久陰影區,這樣的電荷釋放效果更為明顯,可能會干擾人類登月或探月系統的電子設備。
科學家解釋說,“月球的永久陰影區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加活躍。雖然它們并沒有直接接收陽光或太陽風,但它們仍然是隕石撞擊的目標。永久陰影區內的風化層土壤溫度極低,因此其電導率也極低。長此以往,大規模太陽粒子事件可能會導致風化層上層1厘米厚的土壤中電荷不斷積聚。據估計,這樣的大規模事件大約每年發生一次。”
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只有通過實驗以及對月球土壤樣本的檢測才可證明這一理論是否正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