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淑艷
隨著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步伐,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有寬領域,厚積淀的閱讀實踐,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才能從容應對高密度大容量的試題,才能發(fā)展學生語文的學科素養(yǎng)。僅從高中語文閱讀中的一種文體----散文去進行引領,讓學生進行快速高效閱讀。
第一步,閱讀散文時要快速看文章的標題。文章的題目,即內容的精髓。執(zhí)教者要引領學生進行設問。第二步,快速地看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夠概述并總結本段的內容,能大致了解文章的梗概,或找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三步,明確作者描寫主要對象,這個對象要么是景物,要么是人物,再看這個對象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從而受到啟迪和感悟。引領學生梳理文脈,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兩句說的是閱讀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諦。文章是有路的,好的文章是絕對不會亂走的,作者行文時要有清晰的思路。這一步就要指導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的文脈。第四步,在快速閱讀的過程當中,在瞄準作者寫作對象的同時并找出這個對象有什么特征,這種方法操作性比較強,在快速閱讀的時候就尋找形容詞并找它的評價語;第五步,后幾段,悟主旨。在后幾段中,找出作者的情感詞語,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揣摩文章的主旨,從中看出作者的情感傾向。
第一步看題目、提設問
閱讀文章首先看一下文章的標題,標題可能就是界定了這篇文章的范圍,隱含了作品重要信息,這個標題可能是一景物,也可能是一人物。老師引領學生閱讀時,讓學生先抓住題目,咀嚼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緣疑而讀,激發(fā)學生對標題設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主動設疑,疑問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恰當?shù)夭家稍O疑,能激發(fā)學生快速進入文本,使學生處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的積極狀態(tài),讓學生對標題設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景物,這一人物,這一件事呢?從中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情感,體悟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2008年的北京高考散文是《碧云寺的秋色》,讓學生快速鎖定范圍,是碧云寺的秋色而不是香山、長城的秋色。是秋色而不是秋天,一定要有顏色,是五顏六色的秋色,顏色在文章里邊確實是描畫的重點內容。我們拿到題之后先看文章的標題后去設想相關的問題,這個設想的內容可能就是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
第二步覽首尾、知梗概
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看陳述的對象是什么?接著快速地抓首句和尾句,這樣就知道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大致寫了哪些內容。
再以《在西域讀李白》為例,我們知道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作者為什么在西域去解讀李白呢?西域給了李白什么呢?我們抓它的首旬和尾句。先看文章第一段的最后的一句話,“說他與我們?yōu)楹稳绱瞬煌保@是提了一個設問句。可想而知,回答一定是在后文。在閱讀后文當中一定要把首句和尾句抓住,而每段的首句是什么?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點了標題,尾句說完全拒絕異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個胡兒。那西域人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再往下看,緊接著在第三段當中這個漂泊的家族終于孕育了一位偉大漂泊者,歷史在此與一個偉大的天才相遇,那就是唐朝和李白相遇,李白又和唐朝相遇,說出了唐朝和李白那種相容相生的關系。第四段首句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光彩的時代,鼎盛時期。如果沒有唐玄宗的開明、雍容開朗,也就沒有李白。反過來說有好多人生活在大唐卻成為不了李白,因為李白本身具有的特質是其他的詩人不能具備的。說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去許多光輝。這就是首尾句,我們要把它抓住并勾畫。緊接著說異國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在李白所有的詩文中都多多少少地有所體現(xiàn),文章幾處說他漂泊,再往下讀,這是一個重點的句子。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這里帶有“俠”的這樣一個概念。
快速閱讀的前兩步,讓學生快速界定文章的范圍,少走彎路,在第二步的時候要快速地瀏覽首句和尾句,大致理解它的內容。在解題過程當中,這兩步能夠最快地、最直接地進入文章,并且能夠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比較準確整理答案。
第三步抓對象、理文脈
第三步要快速看文章重點描述的對象,對象的生存狀態(tài)是怎樣?這種生存狀態(tài)給讀者一個什么樣的啟示,而后梳理文章脈絡。
閱讀文章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然而這一切給人的感覺卻像心靈散發(fā)的一陣陣光芒。“心靈”就是一個中心詞。讓學生在勾畫每一段有心的字或詞。第二段,心霎時像一泓寧靜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亂的日子在心中漸漸沉靜下來。我的心就成了溫柔的綠色。緊接著第三段,用昂揚的心情把不經(jīng)意間掉進心里的那一點點孤獨趕走。畫的地方就是答題時所要整合加工的內容。秋天看樹的時候也有此類的句子:秋天的每一棵樹,都負載著一顆成熟的心靈。一棵樹也許滋潤不了萬物,但它能滋潤自己的每一片葉子,養(yǎng)熟自己的每一個果子。這里說“都負載著一顆成熟的心靈”。那么什么是成熟呢?面對一棵樹竟是一種最美的完善。這一段說的內容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理解到秋天的樹的生存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這棵樹起碼能夠滋潤自己的每一片葉子,養(yǎng)熟自己的每一個果子,那就是說這棵樹是一棵完善的樹,這就是作者的感悟。在下一段當中又描述冬天樹的生存狀態(tài),“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在風與雪中挺直著軀干,就像一桿桿堅強的旗幟,它與脆弱無關,而且我們只是和樹在一樣凜冽的冰雪中遙望自己的遠方,然而它們卻至今虔誠地站著。”
了解對象的生存狀態(tài),就能夠體悟到作者要表現(xiàn)的主旨是什么?在作品“形”中體現(xiàn)“神”。從作品對象的生存形態(tài)中索“理”。
第四步尋形容、畫評價
第四步是鎖定描述對象之后,要尋找描寫它的形容詞,找作者抒情和評價語。還是《冬日香山》這篇文章,《冬日香山》在設問標題的時候我們就想:作者看到香山的魅力是什么,他集中著重寫了香山的什么,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指導學生快速搜索寫了香山的松柏。冬天香山的松柏最具一種性格,這種性格是什么?經(jīng)過引領快速索到一句話,“我只感到山的巍峨與松的偉岸”。看一下山的巍峨和松的偉岸,先是對山的一種評價,而后是對松的一種評價,巍峨和偉岸是形容詞和評價語,它不因風寒而筒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后文中還有,不要掩飾只留本質。也是對它的評價語。只留下長青的松柏來做自己的山魂,只留下這錚錚硬骨與浩浩正氣。這些都是抒情語和評價語。
第五步后幾段、悟主旨
要快速抓住作者的主旨,一定要快速抓取后幾段的閱讀,要抓作者表達情感的主旨句。文章的主旨就是通過文章中某景、某物、某人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主要找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情感詞并勾畫出來,快速體會作者要褒揚什么,要呼喚什么,要批判或諷刺什么?在勾畫時一定要抓住要點,進行信息整合再來規(guī)范答案。
文章后幾段一定要重點地閱讀。因為后幾段是最具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華內容的詞句。就像《在西域讀李白》最后的兩段,對李白的評價是:大筆橫掃,狂飆突進,洞庭煙波-----而且是騎著精神馬隊颯沓而來。李白為什么有這樣的性格呢?寫出那樣剽悍、灑脫、飄逸的詩句呢,就是因為他在西域生活了一段時間,有著西域民族的血液,有著西域民族那種剽悍純粹和猛烈的性格,而且也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
現(xiàn)代散文“五步快速閱讀法” 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我們在散文閱讀的時候,用這種方法,進入得要快,回答問題準確,特別是新課改的命題方向,加大了考卷的知識密度和思維力度,在時間不等人的情況下,要培養(yǎng)高中語文的學科素養(yǎng),就要指導學生快速高效閱讀,抓文本的主要的內容,快速抓住主旨。只有快速高效閱讀,才能提升閱讀的質量,學生才能有時間慢下來進行品讀和領悟,賞鑒和審美。為學生高效閱讀引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快速敏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