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宏達
摘要:在目前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數學練習課教學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本文根據教學實踐并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趣味性講解和開放性訓練兩個方面闡述了高效課堂模式下小學數學練習課講練結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趣味性;開放性;講練結合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練習課應體現如下功能: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大綱、教材所規定的基礎知識,實現“雙基”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結構,實現“兩力”的目標。但在目前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練習教學的功能認識不到位或對練習教學重視不夠。如: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課本例題知識的講解,擠占了學生獨立練習的時間;有的教師拿來主義,把書上的題目做完了事;有的教師設計的練習過多地模仿例題或布置大量相仿的題目操練,在“磨”上下功夫,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甚至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樣才能切實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講練結合”應用的效果呢?
一、著眼趣味性,開展課后習題情境式講解
在數學練習教學過程中,講解是以往“注入式”教學模式的重心。高效課堂模式大力倡導自主式探究與自主實踐,但課后的練習所涉及到的一些延伸性問題往往在知識點的基礎上增加了難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探索經歷是必須的,但對于剛接觸高效課堂模式還未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的大部分孩子來說,這些延伸性問題會遞減孩子們學數學的自信。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情境教學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將“講”與“練”緊密結合,那么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就會感到親切、真實,這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老師“蜻蜓點水”式的按需施講,會讓孩子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樂趣。
首先,是要避免“公布答案”式的講。《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在探求解題方法時,教師應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問題蘊含其中,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形成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內容熟悉化,把陳舊的內容時代化,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動探究、發現、體驗、學會、掌握、運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回歸生活學數學,使“講”為“練”服務。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使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算理與具體的生活情景相聯系,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從生活情景中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其次,是要有針對性的講。根據學生知識基礎、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等情況,合理地確定情境內容與講解方式,它是情境教學效果高效的關鍵。任何課后練習講解中的情境設計必須有針對性。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如年齡、城鄉生活環境等設計不同的數學講解情境。對低年級的學生應設計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講解情境,以保持他們的持續注意;對高年級的學生,應設計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挑戰性的講解情境,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教學“三角形穩定性”后,創設“學雷鋒活動”的情境,來解決“學校修理桌椅問題”;教學“厘米的認識”后,組織學生測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頭、褲子的長度。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數學來源與生活,學習數學是為解決生活問題服務。
第三,是抓住最本質、主要的內容講。由于講解內容大多為某一道題或某一類題型,所以必須充分考慮講解情境的可操作性、運作所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瑣復雜的情境講解,以免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造成學生厭聽,擾亂學生的思維。“蜻蜓點水”式的必要講解起到“點撥啟發,指點迷津”的作用,使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然的突破理解難點性問題。其根本還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為目的。此時,教師既不能以權威的身份將現成的方法強加給學生,同時,教師也有權利和義務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
二、著眼開放性,通過鞏固練習來實現有效教學
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和達到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在每節課后如何精心設計鞏固練習,也是練習課備課中應該重點考慮的一環。尤其是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下要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做好課后鞏固練習工作。教學模式的改變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學質量提升的基礎就是做好課后練習的訓練。
首先,在練習過程中應按需施練,設計鞏固練習時,要考慮到每節課知識點與題型的鏈接要精準,以及每個學生自身的基礎和優點,尤其要關注特殊學生和學習困難學生的需求,盡可能使全體學生得到提升練習,為其樹立自信心。綜合練習一定要由易到難,由基本到比較復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發展,并且能夠綜合地、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練習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基本題型學生卻無法準確解答的情況,教師必須及時、反復的進行講練,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善意的指出個別學生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因地制宜制訂提高學習的方法和練習題,從而促使他們取得進步,提升教學質量。
其次,在設計練習時有選擇的蘊含一些具有一定挑戰性、能使學生產生疑惑、能激發學生的認識沖突、能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思考的數學習題。這樣的練習往往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尋求更多的發現與創造,從而解決由認知沖突產生的疑問,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在反饋練習時,提高學生應用能力。荷蘭數學家弗賴登格爾指出:“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也必須扎根于現實生活并且應用于現實生活”。在反饋練習時,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設起“講” 與“練”之間的橋梁,把練習設計生活化,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新課程理念不是盲目跟從、邯鄲學步,課堂教學也不是華而不實、缺乏實效,更不是脫離生活、枯燥封閉的,否則所謂生動創新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一無所獲。只要我們妥當地處理好講與練的關系,既能講解精煉到位,又能充分發揮練習的作用,就一定能夠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小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與反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陳國忠《課堂教學應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育
[3]林藝萍《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育